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石興邦榮獲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終身成就獎
10月22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四川成都開幕。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石興邦榮獲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終身成就獎。石興邦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國的考古事業,尤其是半坡的發掘、半坡考古范式的創立,讓石興邦先生很快成長為中國一流的田野考古學者,也使他開始了行走天下、解讀地書足足六十五年的旅程。
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石興邦 會議主辦方供圖
石興邦,中國現代考古學家,生于1923年,陜西省耀縣人。1949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邊政系,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浙江大學人類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學業未滿,即于1950年隨導師夏鼐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理事、陜西省考古學會會長、 陜西省文物局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間,石興邦主要負責西安半坡遺址發掘、關中地區考古調查等田野發掘和調查工作,同時還參加了《中國史稿》第一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的編寫工作。在陜西省考古所任副所長、所長期間,他重點發掘了秦咸陽、鳳翔和周原等周秦遺址和李家村、下孟村等原始文化遺存,建立了銅川耀州窯、漢陰、綏德等數十個工作站,開展了秦俑一號坑的發掘研究、秦陵的勘探研究等工作,完善了全省的考古體制,培養了一大批高級研究人員。從1979年起,他先后赴美國、德國、埃及等國及香港、臺灣等地區訪問、講學和考察,提升了中國考古的國際地位與國際話語權。
石興邦在主持發掘半坡遺址時,開始采用探方法,大面積揭露,并按層位、層次向下發掘,所有跡象出現時均保留不動,以待全范圍揭開后,再做觀察分析,然后根據實際情況研究第二步的發掘計劃和方法,為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聚落形態提供了較全面的科學資料。石興邦在半坡遺址的發掘和研究中,較早進行了中國聚落考古學的深度嘗試。
石興邦在中國考古學區系類型理論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將中國新石器文化進行大系統的分區研究,這是他積30余年田野工作與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在論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體系及其相關問題》(《亞洲文明》第一集,1992 年)中,石興邦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做了系統總結。直至2002年,近80歲高齡時,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體系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 1期)中,融入了他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的最新思考。
石興邦十分注重考古學人才的培養。在他主持半坡遺址發掘過程中,前后參加半坡遺址發掘的有200多人,可以說半坡遺址的發掘是一座大學校,這所學校的校長就是石興邦,他還到全國各地講學和指導工作,為中國的考古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在工地上,石興邦更是以身作則,不但每天到工地,而且深入到各個探方指導學員進行發掘、繪圖、做記錄。他常說,考古是一門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辦事要實誠,不能當兒戲。
石興邦著述頗豐。專著有《西安半坡一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半坡氏族公社》、《臨潼白家村》、《法門寺地宮珍寶》等,主編和參與編纂的著作有《中國原始文化論集》、《黃帝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考古學研究》、《周秦文化研究》等,重要學術論文有《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體系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新石器時代體系及其有關問題》、《仰韶文化彩陶紋飾的辯證發展及其源流的考察》、《我國東方沿海和東南地區古代文化中鳥類圖像與鳥祖崇拜的有關問題》、《中國的“細石器革命及其有關問題》等。
2013年,適逢石興邦先生九十華誕,石興邦的口述回憶錄《叩訪遠古的村落——石興邦口述考古》出版,該書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又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書中的小標題簡明扼要,亮點突出,誰發現了“半坡”、“人面魚紋”之謎等標題無不鮮明生動、引人入勝。
鮐背之年,石興邦先生榮獲中國考古學終身成就獎既是中國考古學界對先生近百年執著于中國考古事業的充分肯定,更是所有考古人對先生崇敬之情的深切表達。
編輯:楊嵐
關鍵詞:石興邦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 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