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去博物館“投幣祈福”是種精神迷茫
背景:網傳一段視頻顯示,甘肅省博物館“天馬西來”后臺展池中散落著一元、五角等面值不等的紙鈔和硬幣。此前,也有媒體披露游客在其他博物館的展品上投擲錢幣祈福,博物館被當成“祈福之地”。對此,有專家表示“民眾科學素養亟待提升”。
新京報發表斯涵涵的觀點:本是為了讓人們從藝術的角度了解佛教,了解絲路的展覽卻成了一些人的“祈福之地”,如此“混搭”十分荒謬。據了解,觀眾投幣對象多為一些佛像之類的宗教祭祀文物,這樣的行為不僅有礙觀瞻,還有可能對文物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傷。宗教的本質是勸人向善的,絕不以獲取金錢為目的,而重在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凈化人們的靈魂。“見佛投幣”的聒噪行為,不僅干擾了其他觀者的權利,也使得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和肅靜感碎落一地。博物館作為管理方,有義務對游客不文明行為進行及時的管理與引導,針對節假日的大客流,館方應提前做好預判,采取標語提示、文明督導、工作人員巡視等方法,提醒參觀者必須要對文物展品和管理制度表示尊重。發生不文明的投擲行為也要及時勸阻,避免“破窗效益”不斷蔓延。另一方面,科普機構也不妨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幫助公眾提升科學素養。“博物館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種場。”博物館是檢驗社會文明、公民素質的窗口。要減少隨意投幣祈福的現象,就不能忽視對公眾的文明素養的提升,讓每一個參觀者都形成自律,在欣賞之余更加愛護每一件展品。
小蔣隨想: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并不簡單。已故英國物理學家、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斯蒂芬?霍金對于上帝是否存在,就持懷疑態度。霍金的有關言論,在西方國家也存在不小爭議。站在客觀角度,科學只能解釋科學能夠證實的事物,如果科學既不能證實、又不能證偽,只能存疑。或者說,質疑本就是科學不斷發展的一大基礎。科學承認自身的局限性,這也成為有神論者駁斥的理由。回過頭看,國內一些博物館的宗教展品,被一些人當成“投幣祈福”的佛龕,折射出一些參觀者的思想迷茫——說一些人是“信徒”,但他(她)顯然不明白神或佛不是用錢(而且是零錢)可以“收買”的;說他(她)是無神論者,可其邊投幣邊念叨“保佑”,似乎又有幾分“虔誠”。要問那些投幣者究竟是怎么想的,恐怕不少人會說:別人投,我也投。在很大程度上,這其實是一種“跟風”,是“盲信”的表現。展館與媒體將此歸于不文明行為,是明智的。不陷入科學與宗教之辯,就事論事地呼吁文明參觀,會讓問題單純一些。事實上,文明也是一種“修行”,更是精神涵養的體現。在文明養成的過程中,需要規勸引導,也要有法規懲戒。有懲戒才有敬畏,有文明才有自律。形成良好的環境氛圍,需要大家努力參與,也會被大家共享。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博物館 科學 文明 投幣祈福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