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周衛兵:精準幫扶低收入群體增收
精準幫扶低收入群體增收
——長興縣“三位一體”農合聯釋放改革紅利的調研報告
作者:長興縣委書記 周衛兵
按照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和湖州市委“提標桿破難題助趕超”專項調研活動的要求,自3月以來,我牽頭開展了深化“三位一體”改革、扶持低收入群體增收致富這一課題的研究。在此期間,帶隊走訪了19個村社、8個農合聯組織、38個產業基地、218戶農戶,并與有關村社干部、農技人員、村社群眾進行了座談交流。通過深入解剖“麻雀”,就如何深化“三位一體”改革、發揮產業農合聯作用、進一步扶持低收入群體增收致富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 低收入群體增收情況分析
1. 致富增收快,但低收入群眾基數依然不小。近年來,長興縣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以及省委、市委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的要求,結合縣域發展實際,大力扶持低收入群體增收致富,2015年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現象。近五年來,城鄉居民每年增收10%左右,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9700元和29200元。但對照建設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縣域典范的發展目標,仍然存在著不協調不充分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低收入群體的數量仍然不少,迄今全縣尚有低保對象6845戶10124人,約占全縣戶籍總人數的1.6%,還有近900余戶群眾處于低保邊緣。
2. 幫扶舉措多,但政策的精準性依然不夠。近年來,相繼出臺了《長興縣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實施方案》《長興縣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實施細則(試行)》等政策,大力實施保障幫扶、救助幫扶、就業幫扶等舉措,進一步完善“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機制和“雙千萬結對幫扶”活動機制。但與此同時,幫扶舉措、幫扶措施的精準性相對不足,尤其是針對廣大偏遠地區的低收入農戶,還缺乏科學有效的精準幫扶,這部分貧困家庭往往也只能依靠政府低保金救助來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3. 普遍脫貧成效明顯,但特殊群體鞏固脫貧依然較難。從總體來看,全縣低收入群體脫貧成效明顯,但仍有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年老無勞動能力的支出型貧困戶587戶,目前還沒能納入其中。從調研情況來看,要解決這部分人的貧困問題,光靠傳統的幫扶和救濟手段是不夠的,有部分村社干部也反映,希望在有關政策上能有所傾斜,進一步強化兜底保障。
二、 對如何精準幫扶低收入群體增收的思考
精準幫扶低收入群體增收,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必須因地施策、因人施策。一方面,長興有近80%的低收入群體生活在農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要實施低收入群體增收工程,就要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最大限度地涵蓋這些低收入群體;另一方面,長興也是一個現代農業強縣,目前已經形成了花卉苗木、商品蔬菜、優質茶葉、名優水果、特種水產、高效竹林、現代畜牧(湖羊)等七大特色農業產業,農業產業基礎比較扎實,農業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如何搭建起效益農業與低收入群體之間的橋梁,讓效益農業最大范圍地惠及最普遍的低收入群體,應是我們著重要研究的課題。
基于長興的實際和實踐,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充分發揮農合聯組織特別是產業農合聯組織的作用,應該大有文章可做。近年來,長興縣大力推進“三位一體”改革落地落實。尤其是2016年以來,在實現縣鄉兩級農合聯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思路,按照“一個產業、一個農合聯、一個服務體系”的架構,首創了特色產業農合聯暨特色產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模式,并被列為浙江省“三位一體”專項改革試點項目。迄今為止,全縣已建成縣級農合聯1個、鄉鎮級農合聯17個、特色產業農合聯3個,會員涵蓋了全縣七大特色農業產業以及農產品加工、營銷、農資供應、金融農信服務、農機植保等領域,“三位一體”農合聯基層組織體系基本建成。
從實踐情況看,“三位一體”改革的推進,極大地助推了各農業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富民增收。當然,從前幾年實踐來看,農合聯的作用還主要是服務會員單位和個人,那些更加需要增收的低收入群體卻難以享受到改革的紅利。我們要突出工作重點,充分釋放“三位一體”改革紅利,積極探索建立社戶對接機制,通過農合聯組織把效益農業與廣大低收入群體聯系起來,實現更好地精準扶貧、“造血”扶貧。
三、 “三位一體”農合聯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的對策
要進一步促進低收入群體擴面提質工作,就要大力探索實施“特色產業+農合聯會員單位(個人)+貧困戶”的對接幫扶機制。當前,就是要深化開展好“十百千萬”工程(依托十大特色產業,發動百家以上農合聯會員單位,結對幫扶千戶以上低收入農戶,實現戶人均年收入持續增收萬元以上),開展好高質量的扶貧工作。
1. 堅持基地與技術并重,幫扶低收入農戶生產增收。在幫扶舉措上積極探索基地集中幫扶和技術指導幫扶兩種方式。一方面,針對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缺乏經濟基礎的低保動態管理戶、低保邊緣戶等低收入農村家庭,按照“面積20畝以上、入駐低收入農戶10戶以上、持續幫扶3年以上”的標準,著力興建一批具有“造血式”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幫扶基地,進行集中幫扶,主要為入駐的低收入農戶統一提供設施、種苗、技術指導,并負責解決產品銷售問題。另一方面,針對技能不足、技術落后的低收入農戶,進一步利用市、縣、鄉鎮三級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專家等資源,采取免費技術指導的方式予以幫扶,切實提升低收入群體在發展特色農業中的專業技術水平。
2. 堅持自銷與包銷互濟,解決低收入農戶銷售難題。針對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的“會生產不會賣”“會賣價不高”等問題,探索實施“低收入農戶自行銷售為主、農合聯及其會員負責包銷兜底”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徹底清除銷售環節的障礙,解除農戶生產的后顧之憂。同時,大力整合各級農合聯會員的銷售資源,形成一張優勢疊加互補的銷售網絡,確保低收入農戶的農產品全部能賣出去,且能賣出好價錢。這方面,有些產業基地已經進行了探索與創新,如養蜂產業幫扶87戶,幫助農戶打通銷售渠道,截至目前戶均增收2700元。接下來,我們將大力推廣這一模式,不斷完善農產品銷售網絡,并通過協議包銷等形式,為低收入農戶提供堅強的銷售保障。
3. 堅持政策與金融聯動,強化低收入農戶安全保障。積極調動各級農合聯組織、專業合作社、低收入農戶參與并支持“十百千萬”幫扶行動,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對基地幫扶、產業幫扶等予以補助。每年由縣財政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扶持低收入群眾增收,切實克服財政資金緊張的困難;協調縣農商銀行推出針對低收入農戶的“興扶貸”,并實行“一次授信、隨借隨用、循環發放”的便捷模式,解決低收入農戶融資難問題。同時,扎實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擴大保險覆蓋面,在鞏固種植險、養殖險、森林險的基礎上,按照“一年一特色”思路,探索開辦地方特色險種,為低收入農戶增收提供安全的金融保障。
4. 堅持扶志與扶智結合,注重轉變低收入群體觀念。扶貧先扶志,扶志先扶智。扶貧工作要把志向和智力的幫扶擺在重要位置。針對部分低收入農戶在觀念上還存在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現象,一定要積極引導低收入農戶轉變發展觀念、提高脫貧能力,以積極的心態、正確的方式投入到生產生活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合聯會員單位和個人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導低收入群體轉變脫貧觀念、增強脫貧信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和引導作用,充分給予農合聯組織結對幫扶低收入群體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時落實黨員干部與低收入農戶的“結對包戶”機制,主動幫低收入農戶謀劃思路、爭取政策、提供幫助,協調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切實提高低收入農戶謀發展的主動性。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低收入 幫扶 群體 增收 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