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杜牧墓地成菜地 文物毀了就再難復原
據《華商報》報道,11月25日,由中國唐史學會和某集團主辦的“杜牧墓保護研討會”在西安舉辦。當專家學者和記者趕到杜牧墓遺址時,發現此地已變成一片殘敗荒涼的低洼菜地。本來是要共商墓地保護,結果發現墓地已變菜地。這樣的現實,頗具諷刺意味,也讓人增添幾分無奈與唏噓。
其實,說起來,杜牧墓地確實經歷坎坷,變菜地也有歷史原因。據報道,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人挖墓土“給生產隊飼養室墊圈”。而且,當時文物保護意識普遍不強,一些村民私自挖土蓋房。這導致僅在一兩年時間內,7米多高的墓土便被挖盡。如今冢的中心只遺留下一個方坑。
如果說,以往挖墓土對杜牧墓地造成的破壞,多少有些主客觀因素影響,尚情有可原。那值得深思的是,為何時至今日,在倡導復興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全社會共識的今天,在積極搶修破損文物已成為很多地方自覺行為的眼下,杜牧墓地仍然在遭受新的創傷?
網上有種說法是,“陜西文物、遺址太多,保護不過來”,這固然是一種調侃,透著股抑制不住的文化認同與自豪感,但這不能成為當地文物保護等部門推卸責任的借口。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文物出土,越來越多的遺址被發現,這要求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去保護。另一方面,唐詩是我國璀璨的文化珍寶,即便在燦若星辰的唐朝詩人里,杜牧也有著無可替代的內涵與價值,墓地作為后人了解詩人的一個重要渠道,意義重大,一旦毀損就很難復原。
再者,當地如果真有眼光與謀劃,就應當認識到,即便是從利益角度考量,及時合理地搶救杜牧墓地,并與周邊的杜淹、杜如晦等歷史文化名人墓地綜合保護,也不失為打造當地旅游資源的一種方式。讓當地人對祖先的文學成就與人格魅力產生敬仰,讓外地游客有機會抒發思古幽情,無論是從商業價值還是精神價值來說,豈不都比挖地種菜有意義得多?
這些年,我們見到了太多名人故居、知名歷史景點被拆、被毀的案例。近有今年6月,位于濟南的張養浩故居遺址被規劃建住宅。遠有坐擁“亞洲最大火車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等美譽的濟南老火車站,早在1992年被拆除。尷尬的是,一邊是拆,一邊是復建。2013年,濟南市舊城開發投資集團宣布復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車站以及行包房??墒牵軓徒ǖ模皇墙ㄖ@些外在的形式,一處故居、墓地、遺址,一旦被毀,其精氣神將不復存在,人們的感受也將一去不復返。 (之心)
編輯:楊嵐
關鍵詞:墓地 杜牧 文物 杜牧墓地成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