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新時代社會治理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探索
按照中央黨校培訓要求,2018年11月21日至27日,調研組赴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惠州市,聚焦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下的養老問題展開調研。
調研組深入分析認為,廣東省有關地市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上的探索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大方面:
黨建引領,形成堅強有力工作機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必須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列入黨委重要議事和工作日程,促進工作的長效有力推進。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工作,由市委主要領導親自點題,市長擔任工作聯席會議召集人,市政府分管領導掛帥主抓,統籌部門聯合推進,各區黨委、政府一把手親自抓,形成權責明晰、獎懲分明、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要同基層黨建、基層治理相結合,積極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作用。惠州市博羅縣積極探索以黨建為引領、以融合為突破、以服務為導向,創新社區“黨建+養老服務”模式,將社區居家養老各類平臺打造為黨員服務群眾的“紅色陣地”。
群眾“下單”,精準對接群眾服務需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摸清群眾的真實所需。廣州市在鋪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前,通過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需求調研,健全駐點普遍聯系群眾、網格化走訪群眾、居民議事協商等工作機制,緊緊圍繞調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服務需求,以“3+X”模式切實解決了老年人最迫切的吃飯、醫療和照護問題。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必須關注個性化需要。廣州市建立了涵蓋醫療、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的照顧需求評估機制,委托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對老年人的身體能力、經濟狀況、服務需求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在此基礎上,由養老管理員根據不同需求制定具體服務方案。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必須科學劃分政府保障對象、補助對象和自費對象,合理界定基本項目和拓展項目。廣州市為在經濟、身體、家庭照料等方面有困難的8類對象按照不同標準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5類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和居住區公共設施無障礙改造予以資助。由專業隊伍和志愿者對生活不能自理或有困難的老年人,上門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復、助餐配餐等服務。
政府“接單”,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承擔著宏觀調控、行業規范、監督管理、業務指導、建立平臺等職能,要注重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總體布局。廣州市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社會治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連續8年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列入10件民生實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出了“構建全覆蓋的服務網絡、拓展多層次的服務內涵、搭建多支撐的服務載體、形成多主體的服務格局”的發展思路。同時,制定實施了《關于深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的實施意見》《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辦法》等10余份文件,細化社區居家養老的具體目標任務、推進步驟和重點舉措。
政府必須統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空間,推動養老設施融合共用、功能復合利用、效應放大疊加。深圳市福田區依托社區公有物業,將黨建、文化、醫療、養老等場所就近或聯合設置,由社會組織運營,打造成集托養、日間照料、長者飯堂、醫養結合四位一體的養老服務綜合體。
要明確政府各職能部門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監管的職責分工,發揮多部門聯合監管職能,嚴格落實專業部門監管責任,形成事中監督、事后懲處的監管機制。廣州市2012年就出臺了居家養老服務、星光老年之家評估指標和資助辦法,每年進行評估,并向社會公布;建立市直部門和各區之間的協同合作機制,建立執法檢查、巡查通報、暗訪制度,開展日常巡查和督導,規范居家養老服務管理。
多元參與,建立可持續發展運行機制。堅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化發展方向。廣州市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慈善、家庭和個人共擔的方式,增加服務資源和資金供應。如在養老助餐配餐工作中,采取“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的辦法,找到企業保本微利、財政可承受、老人能負擔的平衡點。
建立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廣州市堅持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目前,全市85.5%的居家養老服務綜合體、88%的長者飯堂由專業社會力量運營,有效培育了養老服務市場發展新業態。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必須整合企業、團體、家庭、個人社會各界力量,包括老年人群體的自身參與。廣州市堅持“請出來”與“送上門”相結合,動員老年人走出家門,享受一站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通過開展“羊城慈善為民行動”系列,引入慈善資源為困難長者提供免費愛心服務,促進慈善事業與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推行鄰里互助,鼓勵低齡老人結對幫扶高齡老人,提供就近和親情化的養老服務;探索“時間銀行”志愿機制,搭建“社工+護工+義工”的專業服務隊伍,為困難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改革創新,成就快速發展澎湃動力。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支撐,形成“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養老保障模式。深圳市福田區推出上門主動式全程醫療健康服務,19家社康中心覆蓋了全區所有正常運營的養老服務機構。
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創新技術建立系統服務與互動平臺,為廣大老年群體提供新型的智慧養老解決方案。廣州市建立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實現包括老年人關愛地圖、家政服務和助餐配餐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接入受理、服務管理、評估監督等功能,以信息化手段鏈接服務需求和供給。“平安通”已為9.2萬戶老年人構筑日常居家安全防護網。
吸收發達國家和地區養老服務先進理念、先進經驗、先進制度和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合作,促進跨越式發展。廣州市引入香港圣公會、鄰舍輔導會等專業機構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與法國方面簽訂養老服務合作備忘錄,開展穗法居家養老服務合作試點;并把居家養老融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開展養老服務領域“9+2”城際合作,創新推動區域間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共享發展,大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均等化。廣州市在對失能、失智、空巢、獨居等特殊困難老年人予以重點關顧的基礎上,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適度普惠。廣州市按照4.5床/千人的標準,在居住區配套建設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形成均衡布局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政府購買服務覆蓋城鄉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面向全體老年人。長者飯堂已經發展到972間,覆蓋160多萬老年人,“銀齡安康”意外傷害保險實現全覆蓋。每個街鎮、每個城鄉社區都覆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讓全體老人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調研組組長:黎明,廣州市副市長。組員:文國棟,青海省海西州委書記;麥爾丹·木蓋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黨組書記;陳林,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青年工作部部長;詹琳,中央組織部機關黨委(人事局)副巡視員。〕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服務 養老 居家 家養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