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七屆國際清潔能源論壇>獨家訪談 獨家訪談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會長王小康:能源需求側節能潛力待挖掘
人民政協網12月12日澳門電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會長王小康12日在2018國際清潔能源論壇上表示,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能源供給不僅要從生產上逐步向綠色化、智能化轉變,而且還要根據需求側變化進行整體優化,把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員生產分配和消費進行合理匹配,實現可持續綠色協同發展。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會長王小康在2018國際清潔能源論壇上表示,能源需求側節能潛力待挖掘。
王小康表示,能源轉型有兩個很重要的領域。一方面是能源供給側轉型,主要向智慧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另一方面是能源需求側的轉型。換一個角度講,就是能源的需求側也需要智能化、智慧化,以實現更高效、更高質量的利用。
“近十年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智慧能源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智慧能源作為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撐之一,為我們帶來了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應對氣候變化、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不僅把能源的生產與消費、消費與互聯網技術進行了深度融合,而且推動了能源領域相關技術和體制創新,提高了能源綠色、低碳、智能化發展水平。”王小康指出。
王小康長期從事能源節約與清潔能源業務,觀察我國現發展階段,包括東盟國家現發展階段,與發展中國家比較,他認為我們面臨的能源問題的挑戰還有所不同。
“我們不僅在供給側面臨嚴峻挑戰,比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比如更高效生產高質量電力,同時我們還面臨著需求側的嚴峻挑戰。”王小康說。
在他看來,目前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東盟國家,我們在能源建設的創新變革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還主要集中在能源供給側,能源需求側還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對需求側的響應不對稱、不系統。
王小康就提高區域綜合能源利用效率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是在能源供給側要大力發展智慧能源系統,加快信息產業和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展能源大數據的采集范圍,打通信息孤島,促進數據資源的整合,實現多領域能源大數據的集成和安全共享,推動基于互聯網和智慧能源的能源監管機制創新,建立覆蓋能源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現代能源監管網絡體系,提升能源監管的效率和效益;
二是在能源需求側應大力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完善終端用能監管體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做好基于能源需求的區域能源中長期規劃,在考慮終端節能潛力資源化的潛力下,集成各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組建多輪系統,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建筑物特點,氣候及因素等等,合理規劃區域中長期能源生產與消費;
四是積極推進區域能源系統建設與運營一體化,區域能源系統涉及對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影響深遠。科學合理的區域能源系統建設運營模式,是實現經濟有效、可持續綠色供能的關鍵。
王小康還特意舉了區域供熱和區域供冷的例子。
2015年,中國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集中供暖系統,熱水管網從長度達到19.27萬公里,蒸汽管網總長度達到1.17萬公里,覆蓋面積約85億平方米。區域供冷方面,中國國內已規劃準備實施的大型區域供冷項目目前有20多個,供冷面積合計大約8700萬平方米,作為涉及民生的供熱和供冷,應采用一體化模式,不僅要保證工程建設質量,還要在未來20年內提供高質量的供熱供冷系統,這也是能源高質量高效率使用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區域能源系統,在中國也處于發展初期,需要培育和構建健康的市場體系,激發區域能源系統、領域技術和模式的創新力,在關鍵設備方面逐步形成核心競爭力,積極引進國外先進區域能源系統技術和模式,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推動能源消費側、供給側的協同發展。
“我國已經建立了許多基于工業園區和居民社區的綜合智慧能源服務平臺,在能耗監測、數據集成、能效分析、系統綜合性能優化、人員調控、能耗精細化計量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基于需求側節能潛力挖掘和響應的區域能源相對較少,未來將成為節能減排行業發展的藍海。”王小康指出。
編輯:曾珂
關鍵詞:國際清潔能源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