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新聞動態 新聞動態
政協北京市海淀區第十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現場報道:讓科技帶有生活的溫度
人民政協網北京月5日電(記者 劉彤)1月5日,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第二天。一場圍繞“科技如何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討論在第一小組展開。
在很多委員看來,海淀聚集了雄厚的科技資源、智力資源,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我覺得社會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要依托創新文化、融合文化和高科技的發展引領,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來強化社會治理。比如說停車難,可以用大數據來統籌單位、路邊的停車位,單位白天用,社區晚上用,這就是讓高科技進行社會治理。”陳銳委員的話音剛落,立時引發了委員們的共鳴。
“我很贊同!”隆克平委員趕緊接過話題,“我感覺目前北京綜合治理城市管理能力和首都的定位不太匹配,精細化水平有些欠缺。前一陣有朋友跟我說,現在理發的地方都不好找。雖然小商小販等這些低端消費被疏解了,但行動不便的老人們怎么辦?”他認為,要轉變意識,政府不能光‘上傳下達’,建議綜合利用海淀區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平臺等信息技術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我調研過朝陽區的一家電商公司,就是從便民服務角度出發,把超市資源和線上購物整合的很好。比如你家里少瓶醋,通過他們的線上服務,或許你剛走到家門口就可以拿到。這就打通了電商便民的‘最后一公里’。”
“說到智能化,我認為光有智慧不行,還要有人性化。”朱明明委員在會上講了剛遇到的一件尷尬事。“元旦收到一個短信,說我在某某地點停車位停了3小時,請及時繳費。可我實在想不起來當時去那干什么了?”
“后來網上一查,我停在那個停車位的附近,還隔了一條大馬路,但依然被攝像頭拍下來。我的車是白色的,太陽一照,高光反射,導致上傳的照片并不清楚,只顯示了入庫時間,出庫時間很模糊,所以是人工估算的。其實我就停了大概30分鐘,但人為變成了3個小時………”朱明明苦笑道。
從2019年1月開始,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所有戶外停車位全部實行電子化收費。這本是為開車一族提供方便,但朱明明委員卻沒享受到“方便”。“投訴電話雖然有,但好幾次都打不進去,好不容易打通了還需要等5、6分鐘才接聽,告訴我15天以后再回復。”在他看來,普遍推廣電子停車是高科技融入生活的實例,但是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后續的配套服務能否跟上?
在2019年海淀區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要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充分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城市大腦”,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委員們在肯定這一舉措的同時表示,科技手段在參與社會管理方面雖然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人工智能也有“不智能”的地方,真正實現老百姓生活品質的提高依然還要從便民角度出發,讓科技帶有生活的溫度。
新的一年,委員們也滿懷憧憬期待著……
編輯:秦云
關鍵詞:海淀區政協 科技 城市生活 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