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 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
田伯平:如何發揮東城區歷史文化在構建“首都風范 古都風韻、時代風貌”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體育界別委員 北京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 秘書長 田伯平 攝影:張傳東
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如何發揮東城區歷史文化,在構建“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中的核心作用。認識比較粗淺,請各位領導、各位委員批評指正。
其實我選擇這個題目,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我們參政議政的必答題,想就這個問題,談點兒我個人的認識;第二個目的就是想借這個題目夸一夸我們的東城區政府。在構建“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這個過程中,我們東城區政府已經做得很好了,成績也是顯而易見的。我這個人有個習慣,不管多忙,我都堅持看新聞,看咱們北京的新聞,看中央臺的新聞頻道,就是時間錯過了也要回放再看。同時呢,我參加活動比較多,走的地方也就比較多,能親眼看到我們東城新變化。近一年來,我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我們東城各部門及屬地街道的共同努力下,“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富有成效,打贏了一系列攻堅戰,辦好了老百姓家門口的事兒。老北京的風貌在漸漸的回歸,老北京的胡同也越來越有味道。我記得北京新聞有一個系列節目,就是說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事,我看到了我們東城有好多街道胡同都榜上有名,灰色的磚墻,一個接一個的門樓上能看到精美的磚雕,走進胡同,各種傳統門樓躍入眼簾。還有修繕的名人故居、博物館、傳統公園等等,都讓人感受到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美感。由此,我看到了區政府在“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打造中有計劃、有方案、有步驟的,正在穩步的向前推進,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應該為我們東城區政府勤政為民的精神和務實的工作作風,點一個大大的贊!
東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如何在這個新時代擦亮古都風貌這張“金名片”,是我們東城人民面對的重大課題。今天,我主要在文化上談一些個人觀點。
首先是,在景區修繕改造中注重文化內涵的建設。我們東城區名勝古跡很多,像故宮、天壇、雍和宮都稱得上是世界級的文物,本身文化內涵就厚重深遠。那這些是不是就不需要打造了呢?不是,我覺得還需要更深的挖掘,把最經典的東西表現出來,讓每一個到過這里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說到這里,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去日本東京辦個人書法展覽,在展覽之余,有一個叫大角凡撤的日本友人,他當時是日本書道會的會長,他帶我去京都領略一番京都的文化。日本的京都是一個古都,它的古建筑保存最完好,文化感也是最佳的。那天我們正好趕上一個祭祀活動,據大角凡撤介紹,這個活動延續了一千多年了,這是一個寺廟每年固定的祭祀活動,參加活動的人都身穿傳統的服裝,做著傳統的動作,按固定的線路巡行,道路兩邊圍滿了游客,十分壯觀。因為我當時在現場,給我的感覺特別震撼,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因為世界各地的游客都知道了日本的京都有這么一個活動,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來一睹風采。在巡行達到高潮的道路兩邊,設有有價參觀席,必須提前很長時間訂票。由此我想到,就是這么一個寺廟的活動,就能影響世界各地的游客,而且千年不衰,這里邊有值得深思和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其實,文化說白了就是一種感覺,就是一種共鳴,就是一種認知,只要大家對那種營造的氛圍引起共鳴,就能從心里產生一種認同感,文化的作用也就發揮出來了。我小時候住在崇文門磁器口的清華街,離天壇特別近,走路也就是十分八分鐘的就到了,記得小時候早晨起床后,我外祖父就拉著我去天壇練少林武功。那個時候的天壇給我的感覺特別神圣,那可是皇上祭天的地方啊,總是想象那得是多么宏大的場面呀!而且那時的天壇郁郁蔥蔥,似乎藏著多少秘密,一到夏天百鳥爭鳴,清新自然。人在其中很自然的就讓人覺得有歷史感厚重感。現在在走進天壇,似乎這種感覺沒有了,給人帶來的就是濃濃的商業味道,人聲鼎沸,嘈雜喧鬧。如何才能讓他重回往日的寧靜,重塑往日的文化內涵,這是一篇大文章,不是說說那么簡單,今天說到這個話題,就是談個人感受,就算是拋磚引玉了。說到這里,我想到了咱們的南鑼鼓巷,這條街過去很平常,就是老百姓過日子的一條街。可是經過打造,挖掘出了它的文化價值,成為了我們古都風貌的一張名片。這個思路很值得推廣。
其次是,在街道美化過程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展現。王府井大街是我們東城著名的一條街,這條街與我們兒時的感覺有著天壤之別了,它現在是更現代、更宏偉、更豪華了,有了世界大都市的氣質。雖然它可以跟日本東京的銀座、法國的香榭麗舍、美國紐約的百老匯相媲美,但文化味道似乎淡了一些。過去的王府井,從南數到北,馬路兩側基本上都是存在多少年的傳統老字號。記得有一本長篇小說《穆斯林葬禮》,里邊寫到主人公的爸爸到王府井的東來順吃涮肉,把東來順的位置,她的爸爸每次進店坐哪個位置,東來順的肉片兒小料等等等等,描寫的淋漓盡致,整個一個東來順的科普文化。現在在找這個店面,恐怕是面目全非了。我覺得,今后在打造古都風韻的過程中,要保護好這些傳統文化,保留好了,就是一個活化石,這種傳承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另外,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具傳統的文化,有的街道店面完全可以用書法美化,細想一下,那些傳承下來的老字號,都有一塊兒用書法書寫的響當當的牌匾,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我覺得以后要提倡使用。我作為一名書法工作者,很愿意在這方面為打造古都風韻做出積極的貢獻。
最后是,在區域勾畫設計中注重人文情懷的打造。一個城市,文化的滲透力越強,這個城市文化氣息就越濃。北京是一個歷史感特別厚重的城市,它獨特的皇家文化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東城正處于皇城根下,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皇城文化,我覺得在轟轟烈烈的區域勾畫設計中,注重一些細節的東西,多注入一些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人文情懷。其實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最主要的還是從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抓起,這是人文情懷的主要內容。記得小時候,人與人之間、鄰里之間總是那么和諧,透著北京人的豪爽大氣,閑適的那種生活情懷也裝點著人們的生活,遛鳥兒的、養鴿子的、在電線桿子底下下棋的,構成了一幅幅的生化圖畫,風和日麗,微風徐來,頭上不時的飛過一片鴿子,哨聲陣陣,由近及遠,那種感覺多有文化韻律呀!我們美協有一個叫馬海方的,他就是畫老北京風情,現在已經成為了馬海方的一個個人標簽。北京的生活帶給他的是厚重的文化底蘊,所以說,老北京的生活處處充滿著文化,這就需要我們在努力打造古都風韻的過程中深入的挖掘,精心的打造,為后人留下一筆文化的財富,為歷史留下印記。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古都 東城區 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