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 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
張斌平: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在區域建設中的核心作用
教育界別委員 北京市第五中學教育集團校校長 張斌平 攝影:張傳東
各位委員,圍繞著建設文化強區,發揮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的作用,我有一些思考。概括起來,就是“圍繞一個中心、建設兩個支點、朝向三大目標、提出四個建議、形成五點特色”
一、 圍繞一個中心
圍繞建設文化強區這個中心開展設計。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東城區得天獨厚的財富和優勢。很多文化資源,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是北京文化和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重要名片。
圍繞著文化強區這樣一個中心目標,整合進行頂層設計,是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在構建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前提和基礎。
二、 建設兩個支點
東城區的文博場館眾多,類型眾多,資源豐富,他們是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的主要載體。建設文化強區,即要充分發揮區域內文博場館的資源品牌優勢。因此區域內的文博場館必須成為建設文化強區的一個支點。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建議把學校也作為弘揚區域歷史文化,建設文化強區的另一個支點。因為學校是傳播文化,創造文化的中心。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是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群體和對象,是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的重要力量。所以無論從學校的教育功能,還是從學校的社會功能,都需要發揮在校師生的作用。通過學校的師生來挖掘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使在校的師生,成為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的創造者,傳播者。以文博場館和學校作為兩個支點,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推進建設文化強區,需要在學校和文博場館之間建立起深度聯盟,形成深度互動和融合,實現1+1大于2的作用。
三、 朝向三大目標
學校和文博場館的深度聯盟和融合,必然要朝向三大目標。就是我們東城區提出的展現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也就是說學校與文博場館之間的合作,目的是為了實現三大目標。圍繞著三大目標的實現,建議采用四個途徑。
四、 提出四點建議
1、 編制區域歷史文化的繪本教材
當前北京若干區都在積極開發區域歷史文化課程,有些課程已經進入學校。東城在資源力量上更有優勢。如果由區域內組織專家力量,對東城區區域內的所有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編著東城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地方教材。面向中小學生,建議能夠形成繪本教材。作為地方課程,免費提供給區域內的中小學生,使在校的中小學生,能夠對東城區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能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讓東城區的中小學生,能夠熟悉理解區域內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接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教育,也作為向外弘揚推廣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的一個基礎。目前還沒有看到以東城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主要內容的,適合中小學生的讀本,或繪本教材。
2、 開發在線區域歷史文化平臺,形成虛擬文化苑
形成網絡歷史文化點集群,可以組合成若干個專題歷史文化路線。比如反映教育的文化線路,反映中醫藥文化的景點,反映商業文化的相關景點群,反應古都皇城文化的景點群,反應現代信息技術現代化都市的文化景點群落,這樣使進入東城區的居民,游客,學生等等各類群體,都能夠便利的通過網絡等手段了解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的概況。便于他們選擇感興趣的主題線路,再做進一步的參觀學習。
3、 建立(學校)教育博物館
目前全國有一些城市已經建立“教育博物館”,但北京還沒有。東城區建立教育博物館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東城區的學校可謂是北京教育風貌的大觀園,有一批北京市命名的“百年老校”。在區內有體現古代教育的典型如國子監、順天府學,有貴族教育代表的清朝八旗官學。有體現近代不同類型教育的典型,比如近代的教會教育,近代的公立學校教育,近代的私立學校教育,近現代的平民教育等等。
可以采取在有代表性的學校或者相關場所建立教育博物館的分館。有助于推動相關學校,挖掘本校的教育歷史文化。這樣以網絡的虛擬文化苑的基礎上,以各個實體的學校作為教育專題文化的分館,來引導進入東城區的一切對教育文化感興趣的團體進行參觀旅游和講解。當然這些學校的選擇要有代表性。每一個分館都是某一類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某一類教育文化的載體。
4、 組建志愿者團隊
可以在校的師生為基礎,由相關學校選擇一些老師和學生作為志愿者進行培訓和展示。首先讓進入到每一所學校的游客,通過本校志愿者來了解本校所反映的東城區的歷史文化,也可以安排志愿者隊伍,在東城區的各個文博場館參加志愿者講解和導覽的活動,也作為師生參加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的一部分。
這樣四個建議,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可以獨立實施,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推進。
繪本教材是面向東城區的中小學師生,進行歷史文化教育的一個基本的途徑和方式,是為選拔培養志愿者團隊打基礎,也是為在各個學校建立教育博物館分館創造條件。
網絡文化苑,是通過虛擬的方式構筑一個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的大觀園,便于一切感興趣的國內外游客作為進一步了解東城區歷史文化的一個基礎。
教育博物館,以代表性的學校,作為分館的方式,來具體的呈現東城區的歷史文化,作為文博場館的輔助設施。
五、 努力形成五點特色
推進四個方面的建議,應該具備五大特色,才能實現文化強區建設的中心目標。
五大特色,至少包括:
1、 文化立魂。我們對于每一個文博場所,包括以學校所代表的教育博物館的分館。都應該提煉這個文博場館背后文化價值,比如天壇所體現的中國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比如一些祠堂體現的“忠孝”為符號家國情懷。所以每一個文博場館場所,以及傳播這些文化的志愿者團隊,都要非常清晰的通過他們的活動,把每一個場館的文化價值表達出來
2、 地域立足。每一個文博場館都能體現出他各自所在地理空間的特定情況,一定要有意識的把文博場館的體現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進行提煉和總結。
3、 科研立項。對于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挖掘,一定要通過專家團隊通過科學研究的方式,來梳理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背后的價值價值觀念,以及推進挖掘文博場館功能效應的策略,方式。通過科研立項的方式,讓文化強區的建設,能夠建立在系統規范前瞻的基礎上。
4、 技術先導。以上所有的途徑和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對于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發揮先導性,支撐性的作用。
5、 群智立命。整合東城區的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的每一種途徑和方式,都應該集思廣益,積極聽取相關專家,包括市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在實踐當中不斷的完善調整,讓推進文化強區建設,讓挖掘歷史文化,文博場館的價值作用的工作才有生命力,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歷史文化 文化 東城區 資源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