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徐吉洪:向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再出發
作者:浙江工業大學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員、博士 徐吉洪
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為標志,“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我國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基調,指明了方向。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作出了“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科學判斷,“公平”與“質量”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與關鍵?;厥?018,我國教育事業在“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定的步伐;展望2019,“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將會再謀新篇。
教育均衡發展再開新局
教育均衡發展是民生之舉、公平之要。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教育均衡發展既“古老”,又“現代”,體現為每一個人對教育理想的向往和對教育公平的追求,也體現了黨和政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莊嚴承諾。新時代我國教育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全國教育大會指出:“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促進區域、城鄉和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這為新時期教育均衡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一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區域平衡分布。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做好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優質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在不減少東部優質教育資源財政投入的前提下,應適當考慮向優質教育資源欠缺的中西部地區適當傾斜,促進區域教育協調、健康發展。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促進教育層次均衡發展。擴大職業教育的辦學視野,將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技能培訓結合起來,提高中職教育的社會地位與聲譽。三是扶持發展農村教育,扎實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在統籌布局規劃、增加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等方面,重點扶持中西部農村、民族地區農村、貧困地區農村的教育,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真正實現教育目標的城鄉共生、教育資源的城鄉互動、教育對象的城鄉交融。四是強化特色化辦學,推進教育生態均衡發展。適齡人口的減少和人民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倒逼各級各類學校打造“一招鮮”的辦學特色,學校間開展良性競爭,建立動態平衡的教育生態系統,打造終身教育生態體。
教育秩序治理再出重拳
教育秩序治理是利益之器、善治之道。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所言,“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教育秩序治理既要遵循教育本身固有的內部規律,也要遵循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外部規律。
一是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痹谌瞬排囵B目標上,要從傳統的“三好”轉換到“三愛”,培養學生“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愛勞動是立身之本,要“以勞動托起中國夢”,要改變以往教學的“偏科”現象,端正育人理念。二是規范教育培訓市場,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適度、合理的校外培訓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有益補充,但無序的校外培訓不僅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破壞教育的生態平衡,而且還會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引發社會問題,把學校教育引向無序狀態。因此,政府要持續、有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維護教育良好秩序;同時,政府要“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學校辦學主體作用,大幅減少各類檢查、評估、評價,加強對辦學方向、標準、質量的規范引導,為學校潛心治校辦學創造良好環境”。三是科學評價教師,激發教師職業的神圣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對教師的評價關系到教師對職業的責任心、忠誠度、使命感。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我們要科學評價教師,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對教師的評價不應是簡單的“鑒定”與“分等”,也不僅僅是考核教師在“德”“勤”“能”“績”“廉”等方面的顯性表現,還應該從“使學生獲得發展”的視角和“關愛每一名學生健康成長”的成效對教師的隱性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構建更加開放、多元、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使教師評價制度化、規范化、有序化,更富“人情味兒”,不斷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新高考理性反思再出發
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是教育合法存在之基、改革之魂。高考寄托著全國億萬人的熱切期望,是廣大學子開啟人生新路的重要驛站,更是社會正義的壓艙石。新高考是改革開放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關注度最高、難度最艱巨的一次改革。在新高考試點改革中,我們既收獲了成功的經驗,也經歷并見證了高考改革的高利害、高風險。2019年,甘肅、云南、廣西、寧夏、新疆、陜西、青海等7個省份將啟動新高考。新高考改革勢在必行,在堅定推進的同時,我們須以群眾滿意度為唯一考量尺度,積極探索新高考改革的方式與方向,合理有序完善新高考方案,積極建立新高考風險預警體系。在新的一年,新高考的順利穩妥推進,需要明確以下幾處著力點:
新高考要有利于統籌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新高考應摒棄“應試”“分數”的觀念,而要引導學生塑造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增強高中課程的科學性、思想性、時代性和整體性,使“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
新高考要有利于高中與大學的銜接。新高考要打破高中階段教育的閉環,鼓勵和引導高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志向追求、大學的專業要求和未來職業的發展需求,有選擇性地學習其中的某些課程,使高中教育真正成為學生職業發展的“一生”教育。
新高考要同人民群眾的心理承受程度有機結合起來,即實施“人民滿意”的新高考。在新高考方案的制定上,要通過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民意,充分吸收各方建議,使新高考方案成為民眾參與、專家論證、集體決策、各方認同的方案。在推進新高考的進度上,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新高考。所謂“積極”,就是要以改革之志創新招生考試制度。所謂“穩妥”,則是要因省制宜、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實施新高考,重視客觀環境、基礎條件對新高考的支撐度,不跟風,不盲從,不冒進,更不可“拍腦袋”決定,要切實維護好廣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把各方優秀的人才選拔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來。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育 高考 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