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服務好企業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資宣傳”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與委員共商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小記
“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服務水平不是靠我們自己說,應該由企業來評判。”1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來到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科技界一組和經濟界一組聯組討論現場,與委員們共商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開啟新時代廣西改革發展新征程大計。“要全面對標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營商環境的目標,持續深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行動,大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鹿心社說。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必將給廣西在‘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的新進程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自治區黨委提出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合作格局恰逢其時。”陸海平委員建議出臺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發展規劃,支持示范區對標大灣區建立全方位開放合作新機制,構建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體系以及與大灣區高度融合的產業體系。
“我認為應該站在技術革命、產業變革的角度來思考廣西實體經濟如何在未來實現大發展。建議通過‘方向、路徑、抓手、推力、基石、載體’這六大維度來壯大廣西實體經濟。”劉志雄委員希望廣西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和產業轉移這一波機遇,以產研為核心、產融為助力、產城為載體,三位一體構建新一輪的科技產業創新智能生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建設智能社會,在人才引進、金融賦能和交通布局等人流、物流、金流等三個方面實現全方位的發展突破,形成相互支撐的生態系統。
“人才是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鄧國富委員建議進一步加大實施人才強桂戰略的力度,重點在“引”“育”“活”三個字上做足文章。加大引進人才的政策力度,加強對廣西本土人才的針對性培養,深度釋放科技人才發展的活力。出臺更加積極的政策,健全激勵人才的機制,給科學家“放權”“松綁”“加油”。
“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馮小華委員提出,要進一步改革改善現行科研體系,科研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
“進一步做足‘邊’的文章,打造邊境現代產業經濟帶。”姜世明委員認為,沿邊既是廣西的區位特點,也是廣西的發展優勢。廣西必須充分用好、用足邊境紅利、物流、勞工、原材料等優勢,加快發展廣西邊貿落地加工和出口加工企業,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打造邊境現代產業經濟帶。
近年廣西出臺了系列降低企業要素成本、減輕稅負等普惠性措施,以及持續簡政放權、優化審批等改革,營商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企業仍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痛點’,希望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關注和解決。”廖長香委員提出,招商引資不要“喜大嫌小”,要充分了解行業特點,做到“喜新不厭舊、抓大不放小、重外不輕內”;服務企業要精細,產業配套要落地,優惠政策確保延續性。
“聽了廖長香委員的發言我很有感觸。”鹿心社說,“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服務水平不是靠我們自己說我們制定了多少政策、我們有多少條,應該由企業來評判。”
“把企業引進來之后要服務好,服務好現在這些企業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資宣傳。”鹿心社說,政策是死的,執行政策還是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要把握政策的核心要義,不要死摳條文,思想僵化,不敢擔責。關鍵是在政策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把事辦好。比如說人才政策,我們求賢若渴,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人才還是留不住,問題到底在哪兒?“希望我們委員幫助我們把問題的癥結找準,有關主管部門針對這些問題,把痛點、堵點打通,不要把政策條例都是停留在紙面上。”
“要把握數字經濟的歷史機遇,與世界接軌。”練志鋒委員認為,在數字經濟趨勢席卷全球的今天,廣西的傳統產業經濟必須借助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四位一體的產業與科學技術的結合,進而實現產業的升級和企業的轉型。
“充分發揮邊境口岸作用,大力發展邊境‘口岸經濟’,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陳軍委員說,2019年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一年,建議積極爭取針對“口岸”的特殊土地政策,加大發展邊貿產品深加工產業,加大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邊境地區交通路網。
創建現代特色農業東融先行區,提升廣西農產品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大力推動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黃定壽委員建議以綠色發展推動廣西農業強優轉型升級,在全國打響廣西農產品“綠色牌”“富硒牌”“長壽牌”等系列“桂字品牌”。
“要立足大局,把握大勢,把加快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擺在廣西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來抓。”結合委員發言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鹿心社說,“營商環境是重要的發展基礎,融入大灣區建設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優化營商環境。”
鹿心社指出,要著力提升服務意識、服務質量,在用地、用水、用電、融資成本高、企業負擔重、稅負重等方面進一步采取措施。要切實解決一些部門和干部不作為、慢作為的問題。全面對標大灣區,著力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營商環境的目標,持續深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行動,大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電子政務、打好降低企業成本的組合拳、主動服務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一系列舉措,營造助力企業發展的大氣候。
“要廣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動對接融入大灣區建設的強大合力。”鹿心社希望委員們發揮密切聯系經濟界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的優勢,緊緊圍繞事關廣西對接融入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多提意見建議,共同推動東融戰略的實施,為“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多做貢獻。
編輯:王麗鑫
關鍵詞:廣西 委員 大灣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