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困難戶有鋼琴”的聚焦點不應是鋼琴
近日,一則“上海浦東新區政府官員慰問困難戶家庭”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網友大呼“翻車”了。官方微信公眾號在發布消息時,配發了困難戶家的孩子演奏鋼琴曲目的照片。有網友扒出,圖上的鋼琴疑為一款價值38萬余元的德國原裝進口產品。隨后,在其他幾張慰問現場的圖片中,又有網友發現,困難戶家中有水晶吊燈、雙開門冰箱和疑似為紅木材質的家具。(相關報道見A8版)
對于“有鋼琴的困難戶”,現在的關注目光基本都集中在該不該上。有網友說,看到這些照片,突然發現自己連困難戶的標準都達不到。這固然是一種調侃,而當鋼琴吸引了太多目光,可能影響了對真實問題的關注。
在很多人固有印象中,困難戶似乎就應該家徒四壁。雖然現實中有這樣的困難戶,但必須看到,時代發展的陽光也不可避免地打在困難戶身上,時代在變化,認定標準在變化,對于困難戶的認識也要發生變化。貧困戶的認定,有著嚴肅的剛性指標。根據上海公布的社會救助標準,2018年,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門檻為城鄉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140元。低于這個標準,就是上海的困難戶。隨著發展,標準還會水漲船高。
而且,困難戶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這戶人家的孩子有自閉癥,“不太會與人交流,但非常喜歡音樂,對各種樂器都有涉獵”,家庭愿意支持孩子的興趣,應該得到尊重。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了自己在文化和藝術上的興趣,哪怕窮困潦倒,也要置辦一個相對較好的行頭。正如我們知道的瞎子阿炳,在那么困頓的情況下,還是癡迷于音樂,創作出《二泉映月》等不世名曲。
更重要的是,貧困是一個動態過程。正如我們知道的“因病返病”,就是一個動態的結果。不排除有一些困難戶,以前經濟情況不錯,但后來出現了變故,導致家庭陷入了困境,因此成為了困難戶。對于困難戶的認定,也應該是動態的。哪怕一戶家庭曾經條件不錯,一旦遇到了困難,符合認定標準,就應該將其納入到溫暖的懷抱。而一戶家庭,哪怕曾經條件再差,一旦達到了脫貧標準,也應該及時摘帽,把有限的資源讓給其他人。
現在的問題,不是貧困戶該不該有鋼琴,而是符不符合困難戶的標準。如果符合,那么有鋼琴也沒有什么。一個自閉癥的孩子能夠彈出美妙的琴聲,這難道不是歲月靜好的證明嗎?根據最新回應,這個家庭,母親失業,父親長期在外地打工,孩子每月康復費用占家庭收入一大半,這是一架二手雅馬哈鋼琴,用于給孩子輔助治病。而“困難家庭豪華裝修”系去年走訪對象,住的是經適房,屬于因病致貧,家具并非紅木,吊燈價格也不高。
“困難戶有鋼琴”說開也就行了。時代在變化,困難標準在變化,我們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困難戶了。對有關方面來說,也要正確面對網友的質疑,要把網友的質疑當成是提醒,是正當監督。有不少網友因為“困難戶有鋼琴”聯想到此前“山西國貧縣貧困戶有奔馳奧迪”一事,應該說,當前在困難戶的認定和幫助上,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網友的關注,更多還是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關愛應該關愛的人,而不是浪費有限資源,出現鳩占鵲巢的現象。
“困難戶有鋼琴”的聚焦點不應是鋼琴。困難戶的認定是有標準的,精準幫扶離不開精準認定,幫扶不能打醉拳、憑感覺,更不能出現權力自肥和權力尋租。
編輯:張同天
關鍵詞:困難戶 鋼琴 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