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系統性、創新性和時代性的統一
——評劉曉勇先生新著《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是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的正視和關注,也是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強調和重申。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現實性和迫切性,使我們不得不從理論源頭上尋找馬克思主義對生態問題的論述,從中汲取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方法,指引我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更加全面而科學。寶雞文理學院劉曉勇博士的新著《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為我們系統研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最新的視角和方法。本文試從三個維度的統一探討此書的理論成果:
系統性: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認知和實用分析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流派,通過發掘馬克思主義在生態學上的觀點,揭示資本主義制度同當代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必然聯系,開展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強調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在于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書,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等都做了系統而扎實的剖析說明。通讀此書,讀者首先會獲得豐富扎實的閱讀體驗:書中每一個新觀點、新思想的確立,都建立在細密而精確的論證之上。
為了論證新的觀點,作者展開大量篇幅,運用事實論據,展示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全面分析社會制度的組織和管理形式,分別介紹不同思想流派的觀點方法,從而嚴密審慎地得出結論。為了說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作者分別對20世紀以來西方世界的環境問題、西方生態思潮和綠色運動的興起等社會背景作了詳細的說明。在20世紀以來西方世界的環境問題中,列舉了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所造成的巖石土壤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系統的空前破壞的實例,其間運用了大量數字和數據,讀者甚至懷疑是否在閱讀地理類的自然科學,待到結論出現的時候,讀者才恍然大悟,自然環境問題會引發社會管理制度的調整,不同的管理方式體現了不同的經濟基礎的需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
在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產生進行論述的基礎上,挖掘馬克思主義被遮蔽的生態學視角,集中討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獨特自然觀。比較“生態空場派”和“生態在場派”,論證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通過資本擴張、消費社會、科學技術、控制自然觀念、生態殖民主義與生態危機的關系,論述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批判、技術批判和消費批判。紅綠結合的生態革命論探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革命的動力機制、社會力量、革命目標和方法。
在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自然引申出生態社會主義的基本設想,通過反思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失誤及經驗教訓,闡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社會主義觀。在分析當代中國客觀存在的生態問題后,闡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并回答了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幾個熱點問題。綜觀全書,大量運用了舉例、對比、歸納、演繹等論證方法,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立場、發展演繹和指導作用等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是一部系統研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最新力作,對研究當代馬克思主義,以及指導當代中國生態文明的發展具有積極現實的意義。
創新性: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五個基本特征”的概括
學術著作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創新性程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高度就在于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行了總結和概括,在理論界初次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社會主義觀概括為“五個基本特征”,即以“物質變化”為基礎理論,以“勞動解放”為根本方法,以“政治民主”為內在要求,以“生態倫理”為基本保障,以“穩態經濟”為總體面貌,謀求對現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改變,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進化發展。“五個基本特征”的提出,標志著學術界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形成了新的主題建構,為后來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論架構和學理依據。
作者對“五個基本特征”的概括,是從自然界、人的解放、科學管理、生態系統和發展經濟等幾個方面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似自然界的問題,實則與人類社會緊密相關,與人類社會的組織和管理方式緊密相關。違背自然發展和違背人性的管理方式會取得暫時的發展,但從長遠來看,只有符合自然發展規律,順應現代人健康有益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才會獲得持久而繁榮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將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作為整體的存在,在尋找三者的協調發展中找到了科學的解決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將理論和實踐活動的最高目標確定為謀求人的自由、解放和發展,明確提出未來新社會應該是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形式,“五個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把普通人的生產生活、身心健康、個性解放、消費理念置于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之中,并指出社會的發展要落實到全體人民的健康生活、舒心工作、健康消費等方方面面,也是馬克思主義關注人本的新闡釋和新論斷。“五個基本特征”完全可以作為研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平臺,后來者可以登上這個堅實的平臺眺望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領域。
時代性:對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文明建設借鑒
把學術研究成果應用到改造社會現實中去,是科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方法,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現實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尤為明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沒有停留在學術研究的層面,而是積極踐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把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應用到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時局中來,從生態學角度為當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作者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闡述建立在兩大反思中:一是對全面反生態的資本主義的深刻反思;二是對蘇東社會主義實驗失敗的生態原因的深刻反思。有破才有立,這兩大反思給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能夠提供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參考。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經過螺旋式上升,新的認識必然區別于原來的認識。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把學術研究的成果和兩大反思的現實依據結合起來,得出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通過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去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駕馭和導控資本力量;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創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相結合;發展生態友好型科技,促進科學技術的民主化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生態倫理。這些啟示,分別從社會管理、個體存在、經濟發展、生產改進方式等方面啟示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所要努力的方向。讀者會發現,這幾個方面的切入角度很具體,很有針對性,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結結實實抓住了牛鼻子,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操作性,根據每條啟示只要再往前深化一步,就會成為每個行業具體可行的指導意見。理論與現實的緊密結合,使全書的指向性和精確性更為明顯。
這部著作選題新穎,把學術界鮮有關注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引入視野,系統性、創新性、時代性有機統一于全書,把理論前沿的學術探索、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指導社會實踐的積極作用熔鑄于一爐,顯示了作者嚴謹扎實的學術水平、精益求精的治學方法和獨到精確的思想洞見。學術只有積極干預現實,推動實踐,才能在社會現實中綻放異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需要深入學習借鑒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論和方法,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解決新時代的社會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道路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給我們提供了最新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啟示。
作者簡介:王曉哲,男,1976年生,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寶雞分校講師,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寶雞基地)研究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古代文學、民俗研究、書評等學術論文20萬字。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生態 生態學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