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上海婦幼健康緣何一路領跑
特約記者 宋瓊芳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近日發布市民三大健康指標的最新數據。其中,上海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進一步降低,連續十多年國內領先,并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數據緣何一路領跑?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指出,構建網絡、完善制度、打造隊伍——上海從這3個方面著手,捍衛了全市一千多萬婦女兒童的生命健康。
織密網絡
去年年底,懷孕35周的朱女士胎膜早破,在上海市普陀區婦嬰保健院急診剖宮產,生下女兒。因早產兒呼吸困難,醫護人員在為孩子做心肺復蘇的同時,通過綠色通道將孩子轉至上海市兒童醫院救治。術后第二天,朱女士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多學科會診明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再次將其轉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多虧轉診快速、搶救及時!”朱女士的丈夫感激萬分。
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主任、上海市產科保健與臨床質控中心主任朱麗萍教授介紹,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兩個專項規劃,“十三五”期間市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近10億元。一方面,統籌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做好孕婦早孕建冊、產前檢查、產后訪視、新生兒出生缺陷篩查等系統保健;另一方面,整合全市設有產科的近90家醫院、設有兒科的近180家醫院共享資源,提升新生兒疾病篩查和診斷、產前篩查和診斷水平。
在此基礎上,上海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專網”構建。“一些流動孕產婦自我保健意識不強、流動性大,難以開展有效管理。上海建立孕情監測網,充分發揮街道居委會等單位力量,將孕產婦保健的‘觸角’延伸至社區。”朱麗萍介紹,2018年,上海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96%以上。
針對危重孕產婦與新生兒轉診難問題,上海依托市級綜合醫院和兒科專科醫院,在全市設立5家市級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和6家市級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與16個區分片對接,在全國率先編織“覆蓋全市、分片負責、及時響應、有效救治”的母嬰安全健康網絡。自2010年至今,該網絡共救治危重孕產婦近5000人、危重新生兒4萬多名。
夯實保障
每年分娩數超過17萬,孕產婦死亡率卻持續走低,原因何在?朱麗萍認為,上海制度先行,明確責任鏈條,在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市、區級婦幼保健機構,以及市、區級助產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間,形成規范有序的分級管理與密切整合的聯動機制。
在上海,每一位孕產婦的保健手冊上都有“綠、黃、橙、紅、紫”中的一種顏色,分別代表風險篩查和評估的不同等級。這是上海首創的“五色法”分類管理,以此建立妊娠風險篩查與預警評估機制。與“五色法”相伴的,是危重報告與救治機制、死亡調查與評審機制、責任問責與通報機制等一系列工作機制的確立。目前,上海所有助產醫療機構設立產科安全辦公室,全面負責產科質量管理、母嬰搶救協調等。
記者了解到,上海建立母嬰安全報告、專案專病追蹤工作等制度。例如,各級助產醫療機構一旦發現危重孕產婦,必須在1小時內報告所在區婦幼保健專業機構,同步啟動救治流程。對發生可避免的孕產婦死亡病例的機構和區實行一票否決,全市通報。
打造隊伍
如何讓婦幼健康工作者隊伍擁有更為廣闊的職業前景?鄔驚雷認為,必須為他們創造更多學習機會,同時也要做好人才梯隊建設。為此,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為全市婦幼健康工作者開展各級各類專業培訓,僅2018年就培訓專業人才近6000人次。
此外,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與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合作,成立上海市婦產科保健與臨床基地、上海市婦產科臨床培訓與實訓中心,通過“一中心一基地”,讓婦幼健康保障的“接力賽”永不休止。
“上海‘十三五’婦女兒童健康發展規劃提出新愿景、新目標,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繼續堅守婦幼生命健康安全底線、強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與管理,讓婦幼健康的更多‘上海經驗’在全國推廣、更多‘上海模式’在國際亮相、更多‘上海成績’為世界矚目,為每一個生命、每一個家庭的健康而努力!”鄔驚雷表示。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上海市衛生健康委 婦女兒童健康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