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給瀕危語言更廣闊的世界
2月21日是第二十個“國際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正式發布了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號召國際社會就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達成共識。《岳麓宣言》也是聯合國“2019國際本土語言年”的重要基礎性文件。瀕危語言面臨的困境,正在引發更多全球關注。
全球瀕危語言的保護現狀,不得不說有點“骨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發現,世界上現存的語言有7000多種,但有95%的語言目前只由占全球總數4%的人使用,平均每個月就有兩種語言消失。語言學家不無憂慮地感慨,瀕危語言消失的速度,將快過瀕危動植物;語言學可能將成為歷史上惟一一門看著自己消失的學科。
不過,對于語言多樣性的未來,似乎不必過于悲觀。隨著相關數字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最新應用,瀕危語言搶救的速度在加快,參與范圍也在擴大。和傳統手段相比,新興數字技術正在帶來兩方面的改觀。首先是語言存檔速度和能力提升。澳大利亞的語言學家與谷歌合作開發的人工智能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模型轉錄原住民語言,已存儲超過4萬小時的錄音,為語言學家節省了數百萬小時的時間。效率的提升,為全面記錄瀕危語言提供了可能。為此,未來學家托馬斯·弗雷提出了“全球語言檔案館”的設想,把不同的語言以視頻、音頻和書面文件的方式存檔。目前,他已聯合世界各地的學者收集了3400多種語言的數據,其中許多是瀕危語種。
除了能為瀕危語言建“數據博物館”,人工智能更積極的作用還在于互動學習的開發。在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為了幫助原住民兒童學習他們的語言,開發了一種低成本、易運輸的機器人,能記錄孩子們的語言技能,并協助老師追蹤他們的學習進度。在新西蘭,有人開發出幫助愛好者練習毛利語的人工智能程序,不僅能用英語和毛利語回復信息,還能過濾語法錯誤。瀕危語言保護者發現,把不同的原住民語言和流行的應用程序結合起來,對于維持瀕危語言的活躍度會有很大幫助。人工智能在這方面的能力,目前僅僅開發了冰山一角。
人工智能會成為瀕危語言的救命稻草嗎?某種程度上講,的確可以。如果使用到位,至少能避免重演“一個人帶走一種語言”的尷尬。不過,它依然不能有效地解決語言使用熱情問題。實際上,在語言政策趨于開明的現代社會,瀕危語言更難以擺脫的威脅,是在社會變遷中跟上時代的壓力。鼓勵更多人使用瀕危的母語,還需要通過合理的政策和資源支持,緩解社會結構性和趨勢性變化帶來的沖擊。有語言學家研究了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區發現,為瀕危語言提供社區支持至關重要。有了相應的社區圖書館、社區組織等,不但人們更有凝聚力,他們的語言也有了生存土壤。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工智能和技術手段再發達,都要以人為歸宿。否則,它只能為瀕危語言搭一個留待后人進行再發現的中轉站或庇護所而已。
幫瀕危語言的使用者打開更廣闊的世界,或許才能成就真正意義上的挽救。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語言 瀕危 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