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記者 解艷華
重器解讀:
■在“復興號”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整體設計和關鍵系統都是中國自主研發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安全正點、快捷舒適、綠色環保的高速鐵路,正在改變中國人的出行方式,助推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高鐵帶動鐵路客運量持續增長,拉近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催生出全新的生活理念,異地養老正在變為現實。
■在貧困地區設立高速鐵路無軌站,擴大了高鐵輻射范圍,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交通環境,由此帶動精準扶貧項目實施。
■高鐵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目前,印尼雅萬高鐵、中老鐵路、匈塞鐵路等一批國際鐵路合作項目正順利推進。
人民政協報記者 齊波攝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千百年前詩仙李白這句廣為流傳的詩句在當時還僅僅是個夢想。如今,除去飛機早已“夢想成真”,還有一種地面交通工具也已實現并超越“朝發夕至”的夢想,它的名字,叫“中國高鐵”。
高鐵,是一種生活方式
春節假期,雄安新區。
一列周身呈國槐綠的列車優雅地駛出高鐵站,它駛抵的目的地是北京,但對于大多數乘客來說,心里都會不自覺地蹦出一個詞———春天。
列車名字叫“綠巨人”,是“復興號”新添的家族成員。
先看一組數字:
2016年7月,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徐高鐵完成時速420公里重聯運行和交會試驗;
2017年6月,“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上線,2017年9月“復興號”以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2500余項監測點對動車組實施全方位監測;列車運行阻力降低7.5%-12.3%;在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
時光荏苒,坐著時光機,讓我們回到30年前:
“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火腿腸,來,腿讓一讓嘞……”
從廊坊到北京,鐵路運行74公里。1988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復興號大腦———列車網絡控制系統首席設計師趙紅衛要在這段求學路上花費1個多小時。如今,這段路被高鐵縮短至21分鐘。
有一種速度叫高鐵速度,有一種驕傲叫中國驕傲。
從去年兩會到現在,趙紅衛和她的團隊又陸續投入到時速160公里動力集中動車組、時速250公里8輛編組、時速350公里16輛和17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的研制,大部分動車組都已經上線運營,只有時速250公里動車組正在成貴客運專線進行運用考核,智能型“復興號”也將在京張高鐵上開展試驗。“網友們給他們都起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分別叫‘綠巨人’、‘藍暖男’、‘金鳳凰’,這些‘復興號’家族成員不僅‘顏值高’、性能優、價格也非常親民,所以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近日,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院史館,趙紅衛頗為驕傲地與記者分享。
1987年,美國游記作家保羅·泰魯坐火車游歷中國,后來在他的《騎著鐵公雞,坐火車穿越中國》一書中寫道:“在這里,火車不是交通工具,它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地方。”
30多年前,在保羅·泰魯眼中,中國人用超乎常人的耐力把身體塞進綠皮車每個角落,并且還能用驚人的熱情嗑瓜子、打牌、聊天和喝茶。
30多年后,在成為新四大發明之一的中國高鐵上,這種現象蹤跡難尋。
“燒開水的壺變成了安全方便的飲水機,洗手間、乘車座椅一次次升級。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旅客不僅可以通過手機進行自助購票選座、智能驗票進站,還可以在‘復興號’上通過WIFI上網娛樂,甚至在旅途中可以通過互聯網訂餐享受當地的‘風味小吃’。”趙紅衛說。
如今,乘坐高鐵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中國標準占84%
1997年4月1日,中國鐵路第一次大提速在京廣、京滬、京哈三大干線進行。直至2007年,第一輛“和諧號”在廣深段下線,時速200公里。陪伴中國人近半個世紀的綠皮車正加速駛向其歷史歸宿處,同時也幻化成一種記憶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
據介紹,高鐵技術始于日本、興于歐洲。10多年來,中國高鐵走過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
趙紅衛介紹,在引入日、德、法等國四種型號列車之后,吸收所長,我們聯合設計生產出“和諧號”動車組。然而,標準的不統一致使車上的零部件不能互換,每種車型都要有備用車停在車站;司機室的操作方式也不同,一換車型司機就得從頭學習。
自2012年以來,在中國鐵路總公司主導下,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技術牽頭,集合中車集團及相關企業的力量,開展了中國標準動車組設計研制工作。2013年6月,中國標準動車組項目正式啟動。“標準動車組要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實現‘互聯互通’,不同的車互為備用,備品備件統一型號。”趙紅衛說。而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相互救援、互聯互通”,意味著今后所有高鐵列車,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級的列車,不管哪個工廠出品,都能聯掛運營,不同速度等級的動車組也能相互救援。
在“復興號”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整體設計和關鍵系統都是中國自主研發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其中,被稱為“復興號”“大腦”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正是趙紅衛帶領團隊研發的。
列車網絡控制系統,之于軌道交通裝備,相當于“大腦”和“神經中樞”之于人體——它控制和監視著車上各種系統和設備,承擔著列車所有控制信息和故障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和顯示功能,是動車組最關鍵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國外公司技術封鎖的重點。“比如司機將控制手柄移至牽引位,牽引指令就通過網絡傳輸到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的中央控制單元,當評估為有效牽引指令時,它就驅動牽引控制單元的驅動系統,然后帶動電機,電機再帶動齒輪箱,齒輪箱再帶動相應的車輪前行;還有空調、車門、照明等等,幾乎所有的系統都和網絡系統有接口。”
說起研發艱辛,趙紅衛體驗太深:“列車網絡控制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分不同的層級。首先,它具有底層通訊功能,跟我們的電腦類似,要上網,必須得有網卡、有芯片,但我們最初連芯片都沒有,我們得從最基本的芯片開始研究。”不僅要研發硬件,還要研發軟件開發平臺,每一個細節都是從零開始。
用趙紅衛的話說,就像蓋房子,外國人已經有了一定預置結構,門窗、水泥等部件都齊了,只需要加以組合就行,而最初我們好像是從燒磚頭、煉鐵開始。
“在研制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在硬件研發的時候,我們就曾經遇到系統樣機出來了,在試驗室測試沒有問題,但到了現場發現它會受電磁干擾,因為現場環境更為復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趙紅衛團隊在高速動車組上的第一個重要成果是研制成功高速列車網絡控制系統半實物仿真平臺———它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總結其經驗,趙紅衛把它歸結為:“我們有一個優秀團隊,大家不怕吃苦、善于鉆研。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化整為零,把復雜的工作細化分解,然后共同攻克難關。”
2012年,趙紅衛被UIC國際鐵路聯盟指定為UIC機車車輛分委員會數據與通信專業組組長。在這個主要由西方國家組成和把控的聯盟中,她是第一位擔任專業組組長的亞洲人。目前,她已經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際標準的制定及修訂工作。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如今,中國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網已經提前建成運營,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高鐵已連片成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實現高鐵互聯互通,極大方便了旅客出行。安全正點、快捷舒適、綠色環保的高速鐵路,正在改變中國人的出行方式,助推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據趙紅衛介紹,至2018年底,中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2.9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2/3,成為世界上高鐵線路里程最長、運輸密度最高、成網運營場景最復雜的國家,中國高鐵動車組已累計運輸旅客突破90億人次,成為中國鐵路旅客運輸的主渠道。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世界經濟的發展史驗證了一條規律:一條鐵路通常能帶動一片區域和一群城市的發展。
高速鐵路,更是如此。
高鐵帶動鐵路客運量持續增長,拉近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催生出全新的生活理念,異地養老正在變為現實。中國在貧困地區設立高速鐵路無軌站,擴大了高鐵輻射范圍,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交通環境,由此帶動精準扶貧項目實施。
高鐵不僅吸引著中國人的注意力,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目前,印尼雅萬高鐵、中老鐵路、匈塞鐵路、中泰鐵路、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輕軌等一批國際鐵路合作項目正順利推進。”趙紅衛欣喜地說。
中國高鐵不僅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而且已經成為一個發展奇跡。
在趙紅衛眼里,近些年高鐵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源于40年來中國在經濟體量上的積淀和積累,另一方面也源于國家對高鐵技術、鐵路建設的大力投資。
在國際競爭中,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這已經成為一個共識。一方面,核心技術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大國之間的競爭就是核心技術的競爭,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就能搶得先機,避免在關鍵領域被對手卡脖子。另一方面,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要加速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就要牢牢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
談及未來高鐵發展方向,趙紅衛直指智能化。“一是智能建造方面,包括工務工程的建造,就是要按照全數字化的系統標準建設橋梁、隧道、線路等。二是智能裝備,這方面比較重要的就是在動車組上使用自動駕駛系統;三是智能運維,剛才提到在京張高鐵運行智能型‘復興號’。與此相應,我們也將配套智能車站、智能服務、智能維修等相關設施,也就說運維系統都會朝著更加智能化的體系去發展。”
在趙紅衛和高鐵人眼里,高鐵上的中國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一個大國崛起的縮影,高鐵之路是一條通往自主創新的未來之路,是一條通往和諧與復興的自信之路。
再見,綠皮車。
你好,綠巨人!
編輯:吳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