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題:以后不一定要帶手機了?——政協委員熱議“智能+”
新華社記者熊爭艷、董瑞豐
“以后不一定要帶手機了,你的電腦也笨重,你的圍脖就是一個信息載體。”8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鐘章隊,看著帶一堆電子產品采訪的記者,談起了智能應用。
“圍脖會是一個終端入口。它裝有傳感器、智能芯片等,能采集你身上的能量,平時處于休眠狀態,需要用時,你呼喚‘圍脖,醒來’,它就可以打電話、購物,還能做很多事。”鐘章隊說,現在智能的入口還局限于手機、電腦、音箱等,將來智能的入口無處不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引發政協委員熱議。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
作為深耕交通通信技術的專家,鐘章隊這樣描繪未來出行:
來到車站,安全檢查可做到“人物同檢”,因為測量感應設備更先進,圖像識別更智能,所有數據及時傳到云端的數據中心,通過人工智能處理,幾十毫秒即可同時識別人和物。
登上高鐵,手擺一擺,車上的鏡子、玻璃就成了你的屏幕,告訴你目的地的天氣、旅游信息等。
車廂數量,不再是現在的固定編組,而依據數據中心的數據,按需配備車廂數。
高鐵的動力,無需依賴密布的線網,可實現無線充電,鐵軌就能成為一個充電器。車停靠時,自動充電。
公路上,車與車之間可通信、可交流、可互動,車自己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駕駛艙已讓位給機器,人坐在后面辦公、娛樂等。
“未來是一個‘大、智、移、云、物’網絡,因為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通信、云計算、萬物互聯這些先進技術,出行將更美好。”鐘章隊說。
來自科技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說,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網絡、動力電池等技術都不錯,這些技術結合可推動智能汽車發展走在前列。
“以后汽車不是車了,是智能助手。”曾毓群說,車不僅是人的代步工具,而且會延伸為人離不開的一部分。它能跑能想,隨叫隨到,幫人做各種安排,取東西、接孩子、購物,還可處理一些瑣碎事務。
談到“智能+”與產業的結合,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樊杰表示,“智能+”將改造傳統產業,增加技術含量,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智能+”孵化的新產業是制造業的明天。
“過去重要的資源是礦產,未來是數據。”樊杰舉例說,現在節假日出行,常遇上交通堵塞。未來實現“智能+”交通,利用大數據統計結果,實時查看出行情況,可更好錯峰出行,方便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說,我國工業互聯網的規模化應用和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剛剛起步,只是“星星之火”,還未形成“燎原之勢”,應探索邊緣計算、深度學習、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興前沿技術在工業互聯網的創新應用,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
“期待人工智能給社會帶來好處的同時,也要注意它對社會帶來的沖擊,比如就業。”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長張雨東說,民進中央今年提出提案,建議根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加強就業失業動態監測,及時掌握不同行業和群體就業失業的變化情況,完善失業預警,加強技能培訓。(完)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