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記者 黃靜
3月10日,“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印度洋完成為期4個月的試驗性應用科考任務,返回三亞碼頭。
3月12日,“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靠泊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考察時,道出了他深深的海洋情結。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自古就有“舟楫為輿馬,巨海化夷庚”的海洋戰略。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強盛。
那一天,習近平還說:“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我們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定要抓好。”
今天,我們手握哪些海洋重器?海洋強國建設是怎樣一幅藍圖?就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帶我們前去領略一番。
國之重器“可下五洋捉鱉”
記者:近些年,我國在海洋高端裝備上都有哪些進展,哪些堪稱“海洋重器”?我們的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范圍內處在什么水平?
何廣順:大家平時看新聞可能多少有些了解,比如“蛟龍”號、“深海勇士”號等載人潛水器以及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試成功,讓我國實現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再到“深海開發”。南北極科考形成“一船五基地”發展格局,“雪龍2號”即將入役,南極深冰芯鉆探第一次試鉆成功,為維護海洋安全和國家利益奠定堅實基礎。已具備500米以內淺海油氣開發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平臺“藍鯨1號”成功在南海試采可燃冰,我國成為世界首個成功試采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這些“海洋重器”的制備使得我們在深海技術方面躋身世界前列。
除此之外,我們的海水淡化技術、波浪能和潮流能發電、系列海洋衛星等同樣躋身國際領先或先進行列。比如青島董家口10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等建成投產,完全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穩定發電并網運行超過17個月,百千瓦級波浪能裝置能量轉換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首臺實海況儀器設備供電溫差能樣機研制成功。還有就是,全球首個基于多靶點協同機制的抗阿爾茲海默癥的“海洋寡糖”971藥物研制成功。
但同時,實事求是地說,雖然我國以“蛟龍”“深海勇士”“藍鯨”“寡糖”等為代表的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海洋科技實力總體上正在接近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但我們的海洋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海洋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有待加強,海洋科技創新環境也需要進一步優化。
戰略高地“主場”仍在海洋
記者:海洋是現代科技的“新戰場”,我們在世界舞臺上去比拼,取得的成果令國人深感慨自豪。在您看來,其更深遠的意義在哪里?
何廣順:海洋已經成為高科技競爭的重點領域,誰率先突破關鍵技術,誰就能掌握海洋資源開發的主動權,就能搶占未來競爭的制高點。
歷史規律早就告訴我們,每一次的時代變革都與海洋密切相關,21世紀世界范圍的戰略高地“主場”仍在海洋。突出表現在,全球價值鏈呈現了鮮明的“向海”特征,貿易的跨海全球化持續深入,海洋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海洋技術進步引發了多領域深層次變革,且周期在加速。深海探測裝備無人化、新興凍土研究等代表著未來新高地;藍色生物經濟正引領全球產業轉型升級;北極航道開通重塑全球交通運輸和物流格局;海洋垃圾、水下噪音、藍碳等領域正成為全球治理核心議題。這些變革與創新要素將驅動和引領世界發展潮流,也對我們建設海洋強國形成了倒逼,是我們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著力點。
海洋強國釋放“藍色”潛力
記者:我了解到,您作為首席專家,承擔著國家社科重大基金“國家海洋權益維護與建設海洋強國研究”項目,您對建設海洋強國抱有什么樣的信心?
何廣順:黨的十八大做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吹響了“集結號”。黨的十九大又進一步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吹響了“沖鋒號”,我國的海洋強國建設進入加速發展期。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把我國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發達、科技先進、生態健康、安全穩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強國等重要思想,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遵循。
海洋強國戰略的頂層設計體系不斷完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對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做出系統部署,《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現海洋國土空間戰略格局全覆蓋,與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規劃,以及海洋經濟、科技興海等專項規劃一起,形成較為完整的“發展+空間+區域+專項”涉海規劃體系。《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和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推動形成科學立法、強化執法、嚴格督察的法治海洋新局面。國家與地方相結合、綜合與專項相配套的海洋政策體系初步建立,海洋金融、海洋高技術、海洋空間管制、海洋自然資源等政策落地生根。
作為海洋工作者,我感受到了海洋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對海洋強國建設,我干勁十足。
“我們還不是海洋強國”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說“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將來是一個重要主攻方向”,科技方面您剛才做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另一翼,海洋經濟的發展到了怎樣一個階段?
何廣順:我一直說,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是海洋大國,還不是海洋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海洋經濟和科技實力為核心的海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我國海洋綜合實力仍處于逐步向國際第一方陣靠攏的發展階段,總體上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的海洋大國。雖然我們的海洋漁業、交通運輸、海工裝備等部分海洋產業位居世界前列,但與英美德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開發利用層次總體不高,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比重較低,部分產業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慢、融資難、盈利難等問題。
但讓我信心滿懷的是,我看到了海洋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等新型業態不斷涌現,海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產業不斷實現集群化發展。總的來說,藍色經濟發展空間穩步拓展,結構布局持續優化。
我在調研中也發現,我們的沿海省份都在鉚足勁發展海洋經濟,對涉海行業給出優惠政策,拿出激勵機制。比如山東和浙江設立100億元的海洋產業基金,深圳更是高達500億元。
海洋經濟也是宏觀經濟“穩就業”的重要保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據測算,2017年全國涉海就業人員3650萬人,特別是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等貢獻了大量就業崗位。
深感政協委員職責重大
記者:去年是十三屆全國政協開局之年,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政協委員中的一名海洋工作者,深感職責重大。您是怎樣為宣傳海洋工作,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鼓與呼的?
何廣順:去年我的提案是建議組建國有大型海洋調查裝備企業,這一年,我一直在跟蹤調研。盡管在大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發展迅速,但是在海洋調查、觀測、監測儀器設備領域的研發和生產水平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我們現對海洋調查、觀測、監測和深海探測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這些設備的國內市場大部分被國外公司把控,對我國進行核心技術封鎖,國產化設備和裝備的市場份額很小,所以我建議相關企業和相關研究單位能共形成聯盟,國家給予政策支持,踏踏實實花個幾年時間加以攻克。
去年,我還參加了全國政協人資環委組織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專題調研,收獲很大。今年,我也希望能多參加政協組織的有關海洋方面的調研活動,發揮政協委員的作用。
記者手記:別忘了,我們還有300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
問起我國的國土面積,國人大多會不加思索地回答:960萬平方公里。全國政協委員何廣順會告訴你,“不,我們還有300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
因此說,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有一次在新疆開會,當地政府官員說,“海洋不僅僅是沿海省份的海洋,是全國人民的海洋。”何廣順說,他特別贊同這句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首先,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海洋意識。
其實,從發展海洋經濟而言,各省都有機會發展。前兩年,我們設計海洋經濟調查方案時,就選擇了兩個非沿海省份,比如重慶的船舶和海洋裝備制造業領域,在內陸省份中就做得非常突出。他認為,一些產業發達的內陸地區,以優勢技術+海洋特點,是可以在涉海產業領域一試身手的。
何廣順說:這叫‘引陸下海’。”
今年,他關注且要推進的一項工作是“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和“海洋信息傳輸網絡”建設的工程論證,這也是“智慧海洋”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
“現在如果你從海島坐船出海,開出10幾海里,手機就沒有信號了。現有的傳輸設備,可以傳輸短信息,如果是存儲量比較大的海上調查監測等數據,就無法實時傳輸。”
目前,他們已經實施了“智慧海洋應急通信試驗網絡”等先導項目,并啟動了山東、浙江、福建和海南等示范區建設工作。
何廣順表示,實施“智慧海洋”工程,構建以海洋信息基礎設施為核心的海洋信息體系,打通涉海部門間信息壁壘,整合各類海洋信息資源,實現海洋透徹感知、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和智慧應用,提高重大海洋事務決策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時效性,對于構建國家新型海洋治理體系、維護國家海洋安全、構筑全球競爭新優勢都具有重大意義。
但是,這項工程在推進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困難,“智慧海洋”工程建設方案在得到國家批復后,一年來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為此,他在此次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加快實施“智慧海洋”工程,統籌推動海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提案》,希望能助推這一工程的實施。(黃靜)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