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機制”調研報道
中醫醫院難姓“中”怎么辦?
人民政協網5月6日電 (記者 謝靚)“你們中醫藥這一塊的收入占醫院業務收入比例是多少?”
“11%左右。”
“那大部分收入還得靠西藥。”
4月24日中午,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中醫醫院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帶領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調研組,與壽縣相關部門、壽縣中醫醫院負責人和醫生們坐在一起,探討著一個并不輕松的話題。
此次調研主題是“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機制”,而這場座談會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對今年“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這一全國政協的重點提案進行督辦。提案中提到中醫醫院嚴重依賴“以西補中”、中醫藥服務能力亟待提高等問題,正是壽縣中醫醫院面臨的難題。調研組委員們大都是中醫藥領域專家,他們要給壽縣中醫醫院“號號脈”,找到癥結所在,爭取為全國的基層中醫醫療機構開出一張持續健康發展的“處方”。
“我看了一下,你們每天的中藥處方數才50多張,全年的門診量有多少?”蔣健委員問。
“去年是40.9萬人次。”醫院的院長朱長鈞回答。
“那中藥處方量確實少了些。”蔣健說。
中醫醫院為什么難姓“中”?原因之一是缺人才。壽縣縣長程俊華給調研組提供了這樣的數據:全縣醫療專業技術人員1400多人,其中中醫類專業技術人員還不到兩百人。
“人才招進來了也留不住。”說到這個話題,醫院的“安徽省名老中醫”馮崇環特別有感觸:“我帶過一個學生,好不容易培養出來了,跳槽到南京去了,因為大城市工資高。”
“我們需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這是朱長鈞的建議。
“怎么創新?是需要人、錢還是編制?”于文明常委追問道。
“缺編制,待遇也低,留不住人。”朱長鈞回答。
程俊華告訴調研組,壽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財政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資金支持有限。其實,為了留人,壽縣想了不少辦法,程俊華介紹說,近幾年縣里定向招考中醫藥人才,其中包括免費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且重點向農村衛生院和中醫藥等薄弱學科傾斜。
“定向招的學生畢業后能回縣里嗎?”孫咸澤委員問。“能回來,要簽五年的服務合同,而且給編制。”程俊華說。
“那五年之后怎么辦?有好的發展機會,他還可能走。”馬建中委員覺得缺人缺錢都不是中醫醫院難姓“中”的關鍵,關鍵在于提高業務水平。“中醫當自強!”馬建中語重心長地對著一屋子“白大褂”說,“比后繼乏人更嚴重的是后繼乏術,中醫醫院要發展,治得好病是硬道理。”
醫生是一個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壽縣中醫醫院一位年輕醫生告訴調研組,他很苦惱在基層的業務學習機會不多,“我希望有更多網上學習培訓平臺,能讓全國各級中醫醫院的醫生共享優勢資源。”“這個不成問題”,孫咸澤委員當即回應:“中華醫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等行業學會組織都有這樣平臺,我們在座好幾位委員都是這些學會的負責人,你們可以關注。”
“我看介紹材料里說,縣級中醫醫院不具備獨立研制中藥制劑的能力,在這方面有什么需求嗎?”黃璐琦常委很關心中藥的問題。
“我們有些經典方劑,由于缺設備缺投入,沒有能力做成制劑。”朱長鈞說。
“這個有辦法。”聽到這話,唐旭東委員現場支招:先定處方,比如外敷藥就可以這樣做,專門做成制劑比較難,那樣投入很多。
“這就是臨方炮制(指醫師開具處方時,要求中藥店或醫院中藥房的調劑人員按醫囑臨時將生品中藥飲片進行炮制操作),這是法律上允許的。”馬建中補充道。
請省市大型中醫醫院定點幫扶,向發達地區的優秀基層中醫醫院學習經驗,著力打造特色專科……會上,委員們還提了不少建議。這場會議是委員們的一次集體“會診”,讓壽縣中醫醫院看了一次難得的“專家號”。
編輯:王琦瑋
關鍵詞:中醫院 安徽淮南 盧展工 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