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大使英媒發文:美退出《中導條約》是錯誤決定
中新網5月6日電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消息,2019年5月5日,英國主流大報《金融時報》刊登劉曉明大使署名文章《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是錯誤的決定》。劉曉明大使在文章中指出,《中導條約》是美俄之間的雙邊文件,是兩大軍事強國為避免無休止的軍備競賽達成的妥協,不應廢棄而應加強。美國在中導問題上抱怨他國,真實目的是掙脫自身束縛,推行擴張性軍事戰略。
文章全文如下:
上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外交學院留學之時,美蘇正就后來于1987年簽署的《中導條約》展開激烈談判。
作為一名在冷戰“高潮”時期研究地緣戰略和軍備控制問題的學者,我對美蘇激烈談判產生濃厚興趣,把它作為研究課題,并在論文中指出,該條約如果達成并得到切實遵守,將成為構筑世界持久和平的基石。我的論文得到弗萊徹學院教授的高度評價,并獲得了“A”的好成績。
此后的歷史演進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中導條約》自1987年底簽署以來,為維持全球相對和平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近期,美俄相繼宣布退出《中導條約》,美方除了指責俄羅斯未能履約外,還把矛頭指向中國,聲稱中國發展中導。這種無端指責毫無道理,也令人無法接受。
首先,《中導條約》的本質是“雙邊”,而不是“多邊”。《中導條約》是美俄之間的雙邊文件,是兩大軍事強國為避免無休止的軍備競賽達成的妥協。在條約規定期限內,美俄共計銷毀了2692枚中導,為緩和大國關系、增進國際與地區和平、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美俄仍是世界上擁有核武數量最多的國家,核彈頭數量相加約占全世界14500枚核彈頭總量的92%,兩國仍對全球軍控和裁軍事業負有主要責任。
第二,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戰略力量發展上保持極為克制的態度。因此,中國所有陸基中短程導彈全部部署在境內。美方反復聲稱,中國核力量90%以上是射程1000至5500公里的中導。中美位于太平洋兩端,相距近1萬公里。即便美方所言屬實,也恰恰說明中國絕大部分核打擊力量對美國完全構不成威脅。中國保持有限的核力量完全是為了威懾。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至今仍是核大國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第三,美國在中導問題上抱怨他國,真實目的是掙脫自身束縛,推行擴張性軍事戰略。《中導條約》如被廢棄,世界將走向何方?美國似乎不會在其本土部署中導,而是更有可能進行“前沿部署”,維系全球軍事存在。在此背景下,單純限制或禁止陸基中、短程導彈不符合“各國安全不受減損”這一國際公認的軍控基本原則。
《中導條約》不應廢棄而應加強。如果美俄雙方重新研發部署中導,勢將影響全球戰略穩定,引發地區緊張局勢,也將對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產生嚴重消極影響。因此,當務之急是努力挽救、切實遵守條約,而不是推動所謂條約“多邊化”,把許多無關國家拉進來。這不僅無助于維護國際軍控條約體系,也不利于維護地區和全球安全。
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中導條約》是國際軍控和裁軍進程中的“里程碑”,是一條沒有回頭路的“單行道”。我們敦促美俄雙方通過建設性對話,妥善解決分歧,盡快恢復遵約,為世界和平貢獻“正能量”。
《金融時報》創辦于1888年,是英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主流大報,訂閱用戶超過一百萬,各國政要、工商界領袖和社會精英經常在該報發表文章。該報有英國、歐洲、美國、亞洲4個英語版本,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大使英媒發文:美退出《中導條約》是錯誤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