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牙齒是怎樣被“吃掉”的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會被父母嚇唬過,“不要吃糖,不然睡著的時候牙會被蟲子吃掉!”然而,牙齒真的是被蟲子“吃掉”的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科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副秘書長侯本祥介紹,牙齒分為牙冠和牙根兩部分,牙冠和牙根連接處稱為牙頸部。牙冠部分的最外層有一層牙釉質,又稱“琺瑯質”,是人體中質地最堅硬的物質,牙釉質包圍牙冠部的牙本質。牙齒最里面的是牙髓,屬于軟組織,其中有神經和血管等。健康的牙齒表面堅硬的牙釉質具有較強的抗酸堿腐蝕能力。由于牙齒表面寄居的細菌產酸的作用,牙齒發生腐蝕,牙齒外層硬質結構被破壞就形成了“齲齒”。以吃甜食為例,口腔里的微生物可以利用蔗糖合成多糖,多糖又可形成一種黏性很強的細菌膜(牙菌斑),這種細菌膜黏附在牙齒表面上,很不容易清除,細菌就可能大量繁殖而產生一些有機酸等產物,從而破壞牙齒。
齲齒的發生是日積月累的。早期齲齒并沒有特別的癥狀,只是會在牙釉質的表面上有大小不一的黃褐色斑點,所以經常會被人們所忽視。齲蝕繼續發展會深入到牙本質淺層,這時在牙齒的表面可出現明顯的黑洞。一般表現為一吃糖就痛,漱口后疼痛減輕。齲蝕如繼續向深部擴大,到達牙本質中層或接近牙髓時,患者對冷、熱的溫度刺激會出現疼痛。當齲病侵蝕到牙本質深層的時候,食物殘渣更容易存留在齲洞里,使細菌得以大量繁殖,由于齲洞離牙髓比較近,齲洞內的細菌和細菌所產生的毒素容易滲透到牙髓組織,發生更加劇烈的疼痛,繼而可能引發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甚至最終會造成牙齒缺失。
越早治療齲齒,就越能最大限度保留住我們的天然牙。而在牙齒侵蝕前治療,會更有效果。造成齲齒有四個必要因素,即牙齒、食物、細菌、時間。殘留在牙齒表面的食物時間越長,所產生的細菌就越易腐蝕牙齒。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減少細菌停留在口腔里的時間,即每次吃完食物后用正確方法刷牙。
兒童6個月左右就應開始清潔口腔,家長可用指套牙刷或紗布沾水清潔;長出乳磨牙時,給孩子用可吞咽的牙膏刷牙,3歲后可考慮用含氟量較少的牙膏。3歲半后可給孩子乳磨牙做窩溝封閉,第一磨牙(6~7歲)和第二磨牙(11~12歲)完全萌出后也要進行窩溝封閉。孩子最好使用兒童牙刷。想要徹底清潔牙齒就不能忽略牙與牙之間相接觸的面,專家建議成年人用牙線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和軟垢后再刷牙。氟有抑制致齲菌生長、減少菌斑內酸的形成、降低牙齒酸溶解度和促進再礦化等作用,因此侯本祥建議用含氟牙膏,提高牙齒抗齲性能。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牙齒 細菌 吃掉 牙髓 齲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