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6月1日起實施
《北京市非遺條例》進校園宣傳
傳承人雙彥展示北京兔爺制作技藝
小學生體驗剪紙
花絲鑲嵌制作技藝作品
北京料器吸引眾多參觀者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口技傳習所在西城區施家胡同揭牌
原創非遺舞劇《二魁摔跤》
6月1日,北京市非遺保護的重要里程碑《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正式實施,為推動具有北京特色的非遺保護工作可持續開展奠定堅實、科學的法律保障基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將以條例正式實施為契機,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緊密圍繞全國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建設的總體布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融入現代生產生活、不斷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一、 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不斷完善非遺保護的制度設計,健全非遺保護工作機制。
(一)研究制定《條例》配套政策,形成全方位推動非遺保護的政策組合拳。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等為核心的一系列專題制度與辦法。
(二)加強政府各部門的協作與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將進一步完善市和區兩級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擬建立包括文化和旅游、發改、財政、教育、商務、經信、國資、人力資源和社保、知識產權等十多個政府部門組成的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作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市教委將加大力度在全市91所大學、1630所中小學廣泛開展非遺教育;市商務局將落實《關于推動北京老字號傳承發展的意見》;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將廣泛開展龍舟、風箏、空竹、冰蹴球等各級各類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市體育局將大力推進太極拳、圍棋、象棋等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力度;市知識產權局將幫助內聯升、一得閣等更多的老字號企業做好傳統工藝企業品牌知識產權創新的保護;市人力資源和社保局將依托技工院校開展以燕京八絕為代表的傳統工藝人才培養工作;市國資委將加大對系統非遺保護工作的監管力度,推動紅星、王致和、三元梅園等企業做好非遺技藝創新與成果轉化等,共同履行保護首都歷史文化的責任。
(三)要發揮全國文化中心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示范帶動作用。落實條例,細化政策,要支持外地非遺項目在京發展。特別是進一步深化京津冀非遺保護協同發展機制。與天津市、河北省共同發揮好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的優勢,在跨區域調查研究、宣傳展示、人才培養、扶貧協作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繼去年三地簽署《京津冀非遺曲藝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共同舉辦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后,2019年三省市在天津共同舉辦第五屆京津冀非遺聯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互鑒。
二、 積極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
(一)鼓勵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鼓勵成立非遺相關行業組織,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參與非遺保護工作,并要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給予表彰和獎勵。
(二)發揮資金、政策激勵引導作用。以評選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非遺培訓基地、優秀實踐項目等為載體,結合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的引導激勵作用,大力開發扶持具有北京特色和市場潛力的非遺產品和文化服務。目前,全市已認定清華大學等35所大中小學為“北京市非遺培訓基地”,認定了北京琺瑯廠等15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認定了民族樂器修復等3個非遺優秀實踐名冊項目,分別予以獎勵,以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非遺保護工作。
過去三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過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持了社會企事業單位和社團開展的涉及非遺傳承發展的92個項目,投入資金共計7500多萬元。如,支持永新華韻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百年前門·千年工匠”——前門非遺主題活動,支持北京聯合大學開展瀕危手工藝傳承人才培養等項目。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支持的力度,對與非遺有關的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在舞臺藝術創作、傳播交流推廣、藝術人才培養等領域給與資助。
(三)發揮“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優勢。鼓勵挖掘和利用豐富的非遺資源,為旅游業發展注入優質的文化內容,同時為非遺保護傳承和振興注入新的內生動力;鼓勵依托京味十足的傳統工藝,設計推出適銷對路的旅游商品;對體現首都文化內涵、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和體現北京特有飲食文化的老字號食品等,優先推薦認證為“北京禮物”。
三、 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堅持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 發展振興的工作思路,推動具有鮮明北京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相融通。
(一)促進傳統工藝在當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制定實施《北京市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建立北京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改進設計、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產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推動非遺元素的文創開發。目前已出臺了《關于推動北京市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允許事業單位通過設立企業的方式進行文創產品開發經營活動和合理的激勵分配,在全國各省市中開創了先例,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文創產品開發,推動試點單位的文化資源與社會機構的市場資源有效對接,實現共贏。多渠道讓傳統手工藝重返當代生活,產生新的當代價值,適應首都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促進戲曲傳承發展。把適宜普及推廣的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代表性項目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并通過安排演出場所和演出時段、提供場租補貼、售票補貼等方式,支持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代表性項目展示展演;推動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工作,全市3920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每年至少安排2場演出,其中至少包括1場戲曲演出;繼續舉辦好“中國戲曲文化周”大型活動,將中國戲曲文化周打造成百姓體驗戲曲文化的盛大節日。
(三)創造性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結合傳統節慶、廟會等民俗活動以及國際交往活動,對代表性項目和保護成果進行宣傳、展示。為弘揚春節、元宵節和廟會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過去三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采取政府購買文化服務和“互聯網+文化”的推廣方式組織開展了“文化惠民逛廟會 歡歡喜喜過大年”活動,向市民免費發放北京市10多個廟會門票累計80萬張。2019年還支持了龍潭廟會、廠甸廟會、千軍臺莊戶村幡會等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支持中華世紀壇傳統文化季非遺雅集活動、懷柔區舉辦的非遺大拜年活動等,不斷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使有益的傳統文化價值深度融入百姓生活。
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京津冀聯手“尋匠務本”
6月5日至9日,為迎接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袂主辦的第五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在天津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充分把握“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的年度主題,積極圍繞“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年度口號與“尋匠務本”的活動主題,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周年獻上一場實踐與理論互為支撐,廣度與深度共同延展的盛宴。
展覽不拘于地域分別,而是運用中國傳統文化“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概念,以“金屬、木版、水源、火煉、土制”為基本分類,將京津冀三地的非遺項目在材料、工具、地源因素等自然屬性和在“京津冀”歷史發展進程中的轉移、流布等特點抽象出來,同臺展示、彼此互釋。如位于一層的“非遺項目互釋單元”板塊,景泰藍制作技藝(京)、北京料器、楊柳青木版年畫(津)、武強木版年畫(冀)、青砂器制作技藝(冀)等三地最具代表性的非遺技藝提綱挈領、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非遺研究的前沿學術成果,將京津冀非遺項目的起源、發展和歷史沿革集中呈現給觀眾。
展覽首次引入了別具新意的非遺文創概念,展覽的“非遺生活館”甄選了三地非遺代表性項目,打造“生活空間”和“創意集市”,傳達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此外,聯展還特設了“傳習體驗區”,每天上下午各一小時的課程安排,對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藝、合真傳統手工制香技藝、中式插花三個項目進行技藝傳習,讓觀眾在體驗中感受非遺魅力。
位于二層的“非遺生活館”板塊中,美術區、家具區、服飾區、玩具區、飾品區、陶瓷區共匯聚34個項目、70多位傳承人的現場技藝展示和商品售賣。售賣還通過巨大的“云朵燈”藝術裝置等營造“生活空間”、設計百姓話題等新穎的布展方式,實際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年度口號。
鏈接
北京非遺“家珍”
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對凸顯首都歷史文化價值,彰顯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市普查到各類非遺信息12000余項。其中有昆曲、古琴藝術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1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6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73個,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09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1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52位,區級代表性傳承人731位。目前,全市已建立了國家、市、區三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體系,非遺傳承實踐日益活躍,社會認同不斷增強。
條例解讀與實踐
6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首次明確規定團體也可以作為非遺傳承人,打破了過去一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只有一個代表性傳承人的慣例,更好促進一些以集體傳承為主要傳承形式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意義深遠。5月24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非遺專家、財務專家等實地檢查了北京市美術紅燈廠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玉器廠、清華池、北京一得閣墨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家項目保護單位的項目傳承保護情況。
文化遺產日亮點速遞
大運河沿線音樂類非遺來京展魅力
6月5日,“運河遺響”第九屆智化寺音樂文化節舉辦。來自運河沿岸六省市的八支傳統樂隊和傳承人前來參加展演。白天四場展演和夜間兩場專題音樂會,展現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北京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天津蘆臺羅漢音樂會、河北滄州木板大鼓、山東東平端鼓腔、江蘇蘇州評彈、江南絲竹等傳統曲藝、傳統戲曲,以此展示大運河沿線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
懷柔非遺舞劇《二奎摔跤》與對口幫扶相結合
5月30日,北京市懷柔區與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對口幫扶文化合作項目、原創非遺舞劇《二魁摔跤》正式上演。該劇《二魁摔跤》由懷柔區文旅局組織策劃、編導,由四子王旗烏蘭牧騎隊員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排練呈現出來。全劇彰顯了懷柔區深度挖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用文藝精品講好懷柔故事、展示文化魅力的使命擔當。同時,項目對懷柔區與四子王旗在傳統文化資源系統推進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利于傳統文化精粹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編輯:楊嵐
關鍵詞:非遺 保護 文化 項目 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