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發言 大會發言

李偉常委:加快完善有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2019年06月19日 09:30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加快完善有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李偉常委的發言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正因如此,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2019年七大重點工作任務之首。當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不少現實問題。比如,制造業在行業報酬結構中處于劣勢地位,不少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產品和服務質量競爭力不強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還是體制機制原因。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大改革的力度,根除體制機制缺陷,營造有利的制度環境。為此,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

李偉

         一、 有效抑制經濟泡沫,推動金融、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報酬結構再平衡。報酬結構決定要素配置。營造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環境,首先要形成一個有利于企業家才能、人才和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向制造業的報酬結構。長期以來,由于金融和房地產業回報率遠超制造業,在“虹吸效應”作用下,大量非金融企業熱衷于資本炒作或涌入房地產業,非實業投資收益占比大幅提高,企業家才能、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脫實向虛”趨勢顯現,影響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造成這一現象,不是企業和人才沒有情懷,而是報酬結構過于扭曲。

建議:保持宏觀調控定力,加大力度落實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和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除金融業和房地產超額收益的體制根源,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報酬結構再平衡。

二、 優化創新生態,著力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我國制造業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制造業大而不強,直接原因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完善。一是缺乏對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持續激勵機制。現有科研考核制度的短期化,與“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基礎研究規律恰恰相悖。同時,基礎研究的投入也很不夠。2018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約占研發總支出的5.7%,遠低于發達國家普遍高于10%、部分國家甚至超過20%的水平。二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健全。因缺乏專業服務機構的支持,難以實現技術創新到產業化的“驚險一躍”。三是自主創新成果缺乏迭代創新的環境。在成本導向和風險規避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生產產品的不用本國的裝備、造裝備的不用本國零部件、造零部件的不用本國材料”的怪圈。四是缺乏中長期資本供給,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效率不足。

建議:以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和創新生態為重點,釋放企業、科研人員活力。加大對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投入,支持產學研用聯合體建設。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發展。通過政府采購、完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推廣應用保險補償機制等為突破“卡脖子”技術創造迭代創新的市場環境。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避免創業風險投資短期化。

三、 完善質量管理體系,營造制造業質量變革的制度環境。質量高不高,關鍵看消費者的認可度。近年來,我國居民境外購物年均約2000億美元,反映出國內優質商品供應不足、質量認可度不高的問題。市場信心不足導致很多制造行業陷入低質量的“囚徒困境”,即使企業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產品,但消費者缺乏信任且不愿支付更高的價格。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質量管理的標準不統一、監管不一致。迄今為止,我國在食品、藥品、嬰童用品等領域尚未建立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與部分發達國家制造產品平均合格率超過99.999%的標準相比,我國僅為98.76%。如果不能真正推動質量變革,中國制造就只能停留在價值鏈中低端。

建議:把整頓市場秩序、重建消費者信心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產品質量、環保、能效、安全等技術指標應對標國際高標準。支持企業推廣應用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提高質量控制、環保和安全管理水平。加快建立黑名單制度,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監管機制。組織國內外智庫機構合作開展“中國制造”全球消費者認知度調查,以市場為動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發言人系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网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中 | 日本一区二区欧美 |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