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布衣院士”盧永根逝世 生前捐贈畢生積蓄880余萬元
中科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華農原校長盧永根逝世生前捐贈畢生積蓄880余萬元給學校 身后無償捐獻遺體
“布衣院士”節儉一生他的慷慨全留給別人
盧永根院士工作照
昨日4時41分,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農業科學家、作物遺傳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離休干部盧永根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盧永根被人尊稱為“布衣院士”,對自己的生活,他近乎“苛刻”,家當竟用了半個世紀之久;對國家和社會,他卻極度慷慨,2年前,他和夫人將兩人畢生的積蓄880余萬元悉數捐出成立教育基金,不僅如此,他還早就簽下遺體無償捐獻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根據他生前遺愿及家屬意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徐靜、周潔瑩 通訊員方瑋、宋莉萍
圖/資料照片,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學術:
保存華南野生稻基因庫 一門“三院士”傳佳話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作為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他保存了華南地區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庫。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兩校農學院合并為華南農學院(今華農前身),“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之父”丁穎任院長,盧永根是首屆學生。丁穎比盧永根年長40多歲,他們的“忘年交”一直是學界佳話:丁穎是盧永根的恩師。 學術上,盧永根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水稻種質資源,后來逐漸擴充到10000多份,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20世紀60年代,盧永根協助丁穎組織開展“中國水稻品種光溫條件反應特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對我國各地區水稻引種、地方品種資源的改造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種選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受到國內外稻作學界的高度重視。1964年丁穎逝世后,盧永根接手主持試驗的總結和編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一書,該書1978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并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的研究探索,盧永根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上取得重要成績,更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盧永根勤奮敬業,治學嚴謹,取得成績時總是歸功于團隊的共同努力,從不獨攬功勞。他堅持把育人放在學術工作的第一位,對學生和年輕教師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思想上學業上生活上給予充分關注和關心,在作物育種和遺傳學領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學術骨干。 盧永根的導師丁穎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而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也在2017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傳為佳話。
奉獻:
沒將積蓄留給唯一女兒 反而全部捐給學校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個中產家庭。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并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高中畢業,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到廣州去迎接解放。此后一生,無論他的身份是院士,還是校長,他始終堅信,要把一生獻給黨和祖國! 盧永根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2017年3月,盧永根在夫人徐雪賓教授的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他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當時盧永根已生病住院,為此次捐贈,特意從醫院來到銀行,這是華農校史上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盧永根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 他們不但要把錢捐給華南農業大學,還要把身體捐給醫學事業。早在患病之前,盧永根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在身后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他表示,作為共產黨員,捐獻遺體是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7年,盧永根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上給盧永根的頒獎詞是:“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您也有根,扎根在那人們心里。”
節儉:
鞋子壞了補好繼續穿 吃一頓飯只花4元
捐贈時的慷慨與平時生活的節儉形成鮮明對照。“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臺燈。在他們家房子里,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家具,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幾張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這些簡易的家當,已陪伴他們半個多世紀。對此,盧永根曾說:“這些東西沒有用爛,證明物還沒有盡其用。” 盧永根的家就在華農校園內。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里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盧永根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復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 在離盧永根家不遠的路口,有一個修補衣服和鞋子的小鋪。昨日下午,記者路過時,正碰到一位老者和一位中年男子在談論盧永根院士。鋪子里正在忙活的何女士(化名)說,她認得盧永根老校長,老人家曾到她的鋪子補過多次鞋。“他很簡樸,鞋子壞了舍不得扔。”何女士說,她有時候也在飯堂碰到盧校長。“他吃得也簡單,一般是一葷一素,我見過他一頓飯只花了4元。”
身邊人眼中的盧院士
醫護人員:盧老住院期間依然審閱學生論文
盧永根生命最后的兩年時光,基本都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院區的病房度過。該院綜合科主任林曉忠介紹說,雖然已經病重,但盧老給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平和、睿智的老人家,他的生活也非常簡單,對醫護人員十分配合,基本很少對身邊照顧他的人提出什么要求。很多學生、朋友來探望他,他也幾乎很少要求別人為他做點什么事。反而是治療過程中對于各種相對貴重的設備儀器的檢查,或者醫生建議使用一些價格較貴的新藥,他和太太都會委婉地表示能不做就不做,不要為國家增添額外的負擔。 醫護人員們還感受到,老人家對待生死已經十分淡然,幾乎沒見過他顯示出低落的情緒。早期的住院時光,他還會在病房審閱學生的論文,做出指導。“這是一位十分令人尊重的老人家。”林曉忠說。 盧永根的主治醫生吳瑜說,和盧院士朝夕相伴兩年多,深深感覺盧院士對疾病和生死都泰然處之。吳瑜與他分享家人照片,盧院士還同吳醫生開玩笑:“你是雙眼皮,女兒是單眼皮,遺傳了你的隱性基因啊。” 廣東省中醫院黨委書記翟理祥表示,盧院士的事跡不僅感動中國,在服務盧院士的941天里,他“忠誠愛國、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更深刻地激勵和感染著廣東省中醫院的廣大醫務人員。
獨生女兒:父親遺愿喪事從簡 尊重父親一切決定
昨日中午,盧永根院士的家人將他的遺物從醫院帶回了家。下午,記者在盧永根院士家的樓下偶遇了他的女兒盧女士。盧女士剛剛從殯儀館辦理了有關手續回來,她的眼眶泛紅,看上去十分疲憊和哀痛。記者致哀后與她進行了短暫的交流。 盧女士告訴記者,她10日下午才剛剛從外地回到廣州,見到了父親的最后一面,但沒想到這么快父親就離世了。盧院士走之前,戴著呼吸機,沒有跟她留下什么遺言。 盧女士拿出遺體捐獻卡說,父親很早就希望捐獻遺體,她尊重父親的決定,她下午剛剛去辦理了有關手續。她說:“17時左右,(遺體)就會送去中山大學醫學院,用于科研和教學。他的遺愿是喪事從簡,不舉辦儀式,他的決定,我都尊重。”盧女士說。 盧永根院士夫婦將畢生積蓄捐贈出去,沒有留給女兒。作為女兒,盧女士說,父母通常都是先做決定,再告訴她,此事雖然事先沒有問過她,但他們的決定自己都尊重。
后輩學者:被盧院士高尚品格折服而回國任教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說,35年前他在大洋彼岸與盧永根院士結識,即被盧院士高尚的為學為人品格所折服,最終踐諾來到廣州,并得到先生的傾力培養和信任。
“先生的一生詮釋了現代知識分子的內在精氣神,令人敬仰!”溫思美說,盧院士一生儉樸,近于殘酷,卻待人慷慨;他嚴于律己,近于苛刻,卻待人寬容;他為人處事中規中矩,近于保守,卻鼓勵他人大膽嘗試,創新開拓。
在溫思美看來,盧永根院士的一生踐行了以下信條:學識的淵博不是為了征服別人,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財富的豐厚不是為了炫耀奢華,而是增加揚善的擔當;地位的顯赫不是為了孤芳自賞,而是為了率眾前行;力量的強悍不是為了欺壓弱小,而是為了承擔更多的使命!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布衣院士”盧永根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