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期待那一天:醫生愿讓子女繼承衣缽、優秀學子志愿學醫
“我是醫生不是神”、“醫二代”是近期活躍在網絡上的詞匯,人們對于醫生與“醫二代”的關注,體現了我國醫師執業環境逐步好轉、優秀學子志愿學醫的發展趨勢。
在第二個“中國醫師節”到來前夕,人民健康對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進行了專訪。訪談中,張雁靈表示:“當今的醫生執業環境好轉,希望看到更多的優秀學生志愿學醫,加入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行列。”張雁靈還談到,關注青年醫生的保護與培養、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等工作,將是中國醫師協會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洞察進步中的醫療事業,找到新的發展問題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不斷加深對衛生與健康工作的重視,我國當前醫生的執業環境正在逐漸好轉,全社會逐步形成一個關心醫護人員、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張雁靈表示“近年來醫生執業環境的變化有幾個方面的表現。第一個是醫療暴力事件明顯減少,醫患關系的改善映證著社會的進步。第二個是醫療糾紛總數量在減少,2016至2017年我國每年的醫療糾紛案件約為26000件,而2018年降為約13000件,整體減少了一半。第三個是分級診療制度的效果初步顯現,基層的醫療衛生力量在加強,常見病在基層解決,大醫院收治患者的病種特別是疑難危重病人、專科病人增加。”
醫生執業環境的改善體現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但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張雁靈表示,“現在醫生隊伍里最值得關注的是醫生的健康問題,以及中青年醫生的保護與培養問題。應該關注青年醫生隊伍的建設,從政策頒布到落地實施都要具體化,更有針對性。”
關懷青年醫生就是關心醫療事業的未來
青年醫生當前是我國醫療力量中的主力軍,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400多萬的醫生中,其中有50%以上為青年醫生。青年醫生同時又是承受工作、生活壓力最大的一群人,張雁靈會長說“青年醫生工作負荷重,既有生存壓力,如高物價,又有生活壓力,如收入低。他們還要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現狀,因此壓力可想而知。”醫生的成長模式不同于其他職業,醫生通常要經歷“5+3+X”的成長路徑,5年本科在校學習,3年規范化培訓后才能成為執業醫師,之后又要繼續經歷“X”年的專業化培訓的考核與鍛煉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專科醫生。醫療是與人民生命息息相關的行業,嚴謹的考核,嚴謹的培訓必不可少。但青年醫生的成長過程耗時長、成本高,勢必會帶來生活、身體、心理等多方面的壓力,因此在關心青年醫生方面,中國醫師協會也提出了幾點希望:
首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讓青年醫生“快樂工作”是一種精神向心力,感覺到在這個單位工作有回家感、榮譽感。給青年醫生創造一個平等競爭,靠業績發展個人事業的氛圍。讓他們體會到憑借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就能取得職業進步的機會。其二要創造一個優良的工作環境。工作環境好壞是拴心留人的重要條件。對待青年醫生來說,歸屬感、成就感是他們在工作環境中最關心的問題。要放手并且敢于讓青年醫生去承擔其能完成的工作任務,在工作中鍛煉他們,培養他們,體現他們自身價值。此外改善青年醫生的生活環境也要盡快落實。要加快落實提高青年醫生的生活福利待遇。張雁靈會長表示“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任何人都是一樣,生活窘迫就顯得缺少尊嚴,也會缺少動力。要在以上三點上發力,為保護和培養青年醫生做一點實在事,保護好醫生才能為健康中國助力。”
加強醫生人文教育,做好行業自律監督
四川省瀘州市人民醫院青年醫生自創的MV“我是醫生不是神”在網絡上火了。幾位醫生風趣地唱到:“我是醫生不是神,我只是個普通人”“我的白大褂里裝著有趣的靈魂”“我喜歡和患者直接溝通”。在第二屆中國醫師節前夕創作這首歌,幾位醫生就是想讓患者了解真實的醫生群體,從而拉近與患者的距離。而醫患之間的互相理解,正是“醫學人文”的核心。
“人文是醫學的靈魂,如果醫學離開了人文,其實就變成了一個空殼。”張雁靈說到。慶祝中國醫師節時中國醫師協會大力倡導注重醫學人文的培訓和傳播,利用中國醫師節的契機,讓醫生在過節的同時去思考如何追求一名醫生的真正價值,核心的問題是要形成醫生愛護患者,患者尊重醫生的全社會理念。
中國醫師協會倡導在進行醫學人文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學生入學開始,就要加強醫學人文教育,讓學生知道當醫生的意義是什么?醫學的本質是什么?將醫學人文課作為必修課來推進。第二階段,是在醫學生畢業后的教育培訓中,把醫學人文教育納入其中,在全國推廣醫學人文通用教材并作為三年住陪的必修課之一。第三階段,將醫學人文教育貫穿到醫生一輩子工作當中。在長期大量實際工作中去踐行醫學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的核心內容并不復雜,實質就是尊重和關心病人,以病人為中心。加強和病人的誠心誠意溝通是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希波克拉底說,醫生有三件寶:語言、藥物、手術刀。語言就是指和病人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這種交流和溝通就是醫學人文。我曾對醫學畢業生說過:你們畢業后第一件事就是學會和病人說話。和病人說話不是簡單的對話,要講方法,講藝術。有效的交流溝通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也能消除病人的“心病”。患者信任醫生,醫生關心患者,加強雙方的溝通和交流,才能實現醫療事業的整體進步”,張雁靈說到。
與此同時張雁靈表示,中國醫師協會作為全國醫生們的“家”,要在醫生權益受到侵害時站出來為他們維權,也要加強醫生隊伍行業自律的宣貫。中國醫師協會正在進一步推進醫生信用系統建設,該信用系統于2018年7月1號正式上線,如今已有兩百多萬醫生在線注冊。通過建立醫生“白名單”“紅名單”以及“黑名單”制度,強化社會監督,從而進一步加強醫生的行業自律,保障良性發展。
尊醫重衛,救死扶傷,醫生關心患者,患者信任醫生是我們都想看到的社會景象。設立中國醫師節是不斷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的舉措。每年的醫師節讓我們都為人民健康的守護者們獻上一支代表感恩與尊敬的康乃馨吧,讓醫患之間的互相理解之情與彼此關愛精神繼續流傳。
編輯:劉暢
關鍵詞:醫生 青年 醫學 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