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復興路上>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
以“工匠精神”涵養人才
發展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歷經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脫虛向實”成為許多國家的理性選擇。要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必須有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支撐,技能型人才如同實體經濟“金字塔”的底座,基礎不穩,“塔身”難立。因此,我們不能僅從就業的角度認識職業教育,而要從經濟發展的全局、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中國經濟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質量”需要施策的領域很多,但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缺失的一環。“中國制造”要升級,“大國工匠”不可缺。當下,我們亟待以“工匠精神”涵養人才,職業學校應培養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素養,讓學生如工匠一樣,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精益求精,樂此不疲。形成如此學風校風,屆屆相傳,代代永續,則能造就“大國工匠”層出不窮的局面。
如今,中國正在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職業教育當然不能閉門造車,而應從擴大開放的角度拓寬職業教育的辦學視野。比如,如何學習借鑒世界制造業強國的職業教育經驗,改進我們的辦學模式?又比如,人工智能對傳統教育方式和教學手段及人才培養模式將產生巨大沖擊,如何謀劃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職業教育?還比如,如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攜手做好職業教育等等。這些課題都有待于我們逐一作答。
大國崛起,離不開無數“大國工匠”的奉獻。“大國工匠”層出不窮,有賴于職業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