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注意!這些人容易得腎病

2019年10月09日 10:11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近年來,門診接診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數量呈上升趨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一說到腎病,不少人會聯想到腎虛、腎虧,甚至尿毒癥。腎虛、腎虧的說法來自中醫,西醫所說的腎病比這個還要兇險,是指腎臟發生了器質和功能的改變,同時可能伴有腰酸、乏力、虛弱等中醫所說的腎虛表現。

慢性腎臟病發病率增高與什么有關呢?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1 什么是慢性腎臟病

臨床上慢性腎臟病是指病史超過3個月,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隱匿性腎炎、IgA腎病(多見于年輕人的一種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腎病綜合征、膜性腎病、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痛風腎、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多囊腎、慢性腎盂腎炎等腎病。這些疾病如果未能及時有效診治,可導致病情惡化,進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腎衰竭,甚至尿毒癥。

通俗來說,凡是存在腎損傷或腎功能減退3個月及以上的,都可視為慢性腎臟病。其中,腎損傷是指腎臟存在病理學異常,可通過尿檢、血生化、腎臟病理或影像學檢查予以證實。比如,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大于30mg/g;尿中出現紅細胞或白細胞管型(管型是尿液中的一種成分,白細胞管型代表著炎癥或感染);影像學檢查發現多囊腎、腎積水等;腎臟病理有腎小球、血管或腎小管間質病變的證據。腎功能減退則是指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一般是GFR<60mL/(min·1.73m2),當GFR<15mL/(min·1.73m2)時,已到了腎衰竭階段。腎移植患者也屬于慢性腎臟病患者。

慢性腎臟病有“三高”“三低”的特點。“三高”是指發病率高、伴發心腦血管疾病高、病死率高,“三低”則是指對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低、對伴發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認知率低、防治率低。

2 與食鹽攝入過多有關系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30多年來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威脅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從最近幾年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到,發達國家普通人群中6.5%至1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腎臟疾病,其中美國腎臟病患者已經超過2000萬人,而得了腎病未去就醫的人數遠比在醫院救治的患者多。我國學者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的“中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群中慢性腎病的患病率為10.8%,據此估計我國現有成年慢性腎臟病患者1.2億人。

為什么慢性腎臟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居高不下呢?這跟人們的飲食習慣越來越不健康及肥胖等有關。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一些共性的改變,比如,某些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食鹽等)攝入過多,體力活動過少。同時,因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度高、睡眠不足,或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痛風、肥胖等代謝性疾病增多,這些代謝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腎臟病也“水漲船高”。

首先,我們來說說食鹽。鹽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但未必知道這“不好”還跟腎有關系。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是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可維持血液滲透壓。但鈉在人體內含量過高可引起血容量增加,體內組織間液增加導致浮腫,攝入鹽過多,高血壓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而高血壓正是引起腎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其次,感染也是腎病的重要誘因。臨床上不乏因咽炎、扁桃體炎、皮膚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引發腎病的病例,其他感染因素還有肝炎、結核病、艾滋病等。此外,惡劣的外部環境因素,如風寒、潮濕等都可能引起自身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降低。長期習慣憋尿的人容易引起膀胱炎,尿液長時間滯留在膀胱極易造成細菌繁殖,一旦反流到輸尿管和腎臟,可引發腎盂腎炎等。

第三,濫用藥物或不規范用藥所致的藥物性腎損害,也是腎病逐年增多的一個不可輕視的原因。很多感冒藥、消炎止痛藥、減肥藥和中草藥中都含有解熱鎮痛、退熱、利尿等藥物成分,長期服用有腎臟毒性,對有些偏方、保健品、成分不明的藥品,服用時更要提高警惕,尤其是過敏體質人群。

此外,免疫介導的原發或繼發性腎病也在增多。常見的原發性腎臟病有IgA腎病、原發性膜性腎病等。繼發性腎病有狼瘡性腎炎、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腎損害、過敏性紫癜性腎炎、腫瘤相關性腎病(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老年人(大于65歲)尤其是高齡老人(大于80歲),各個器官功能呈現退化趨勢,使他們腎臟病患病率顯著增高。

3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警惕

腎病在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因此,它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腎病可表現為泡沫尿、腳踝腫脹、眼瞼浮腫、乏力腰酸、高血壓、貧血、食欲下降等。但這些癥狀往往在腎病較重時才會出現,因缺乏特異性,常常被忽略,導致誤診。

由于腎病較為隱匿,我們需要對腎臟給予“額外”關注。哪些人更要關注自己的腎臟呢?從臨床情況來分析,下面這些人群屬于腎臟病高危人群。

高血壓人群 長期患高血壓可以造成腎小球缺血硬化,表現為夜尿增多,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嚴重時就會造成腎功能減退。所以,高血壓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服用降壓藥,控制血壓,定期進行腎臟相關檢查。

糖尿病患者 目前,糖尿病腎病引起的尿毒癥是每年新進入透析的首要病因。患者表現為水腫、大量蛋白尿、腎功能受損,常有多種合并癥,包括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外周血管病變、感染、心腦血管疾病等。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定期檢查尿白蛋白/肌酐,以便早期發現腎病征兆,早期干預。

有慢性腎臟病家族史的人 有些腎病(如多囊腎)是可以遺傳的,有家族聚集傾向。家族中有人患有腎病,自己要提高警惕,定期檢查尿常規和腎功能。

超重和肥胖人群 肥胖真的不好,它不僅會加重腎臟負擔,引起腎小球血流動力學改變,還能引起肥胖相關性腎病。體重超標者一定要檢查腎臟病的相關指標。

有肝炎病史的人 肝炎可引起乙肝相關性腎炎、丙肝相關性腎炎,要注意篩查病毒復制、肝臟功能和尿常規。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體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等。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引發相關疾病的腎病,如狼瘡性腎炎等。

有長期用藥史的人 藥物性腎損害在臨床上較為普遍,應給予重視。如長期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氨基糖甙類藥物、非甾體抗炎藥,以及某些減肥藥等,都有可能造成腎小管間質纖維化,長時間、大量服用這些藥物要警惕腎功能損傷。

有腎病病史或早產低體重者 有腎病病史,或因早產出生時低體重的人,在嚴重感染、藥物過量或急性應激狀態下,腎臟受損風險比正常人群要高。有腎結石或前列腺肥大、反復泌尿系感染、因梗阻出現腎盂積水的患者,也是腎病高危人群。

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 吸煙、大量飲酒、熬夜、高強度健身+大量蛋白粉、長期使用美白用品、頻繁紋身和染發、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有高尿酸血癥,以及超過50歲且有多種疾病、有腫瘤病史的人,都有較高患腎臟病的風險。

定期檢查腎臟病的有關指標,是預防腎臟病的有效措施。包括尿常規篩查,看是否有蛋白尿、血尿;腎功能檢查關注血肌酐、尿素氮指標;腎臟超聲檢查看是否有腎臟形態和結構的改變等。以上任何一項出現異常,都考慮患有腎病,但明確具體病因還需要進行代謝、免疫、腫瘤等相關檢查。


編輯:劉暢

關鍵詞:腎病 腎臟病 慢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色天婷婷丁香五月综合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中文欧美日韩久久 | 亚洲a√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乱码在线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精品在线 | 亚洲人成午夜网站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