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青海:盡銳出戰 決戰決勝

2019年10月17日 16:21 | 來源:青海日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孫海玲

2019年10月17日,是國家設立扶貧日的第六個年頭,也是全省絕對貧困基本消除之年。最后沖刺階段,近600萬高原兒女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不勝不休,“一個也不能少”的誓言響徹天際。

青海省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扎實推進各項任務,下“繡花功”,啃“硬骨頭”,取得來之不易的成績。

回首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我們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緊緊圍繞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脫貧的年度任務和脫貧成果鞏固,著力抓統籌、抓精準、抓落實,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落地生根,脫貧攻堅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

這一年,全省上下緊扣“3+1”目標,按照“六個精準”“八個一批”和“十個專項行動方案”要求,著力在精準上做文章、在質量上嚴把關、在敢啃硬骨頭上顯擔當、在“開藥方”上深思考、在“拔窮根”上下苦功、在補短板上出實招、在激內力上抓轉變、在轉作風上求實效、在脫真貧真脫貧上看結果。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有25個貧困縣(市、區、行委)摘帽、1452個貧困村退出、凈減貧44.3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 2.5%。

今年,我省將脫貧攻堅重點放在“深度”地區,補短板、強弱項,重點打好穩定增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特困群體四場攻堅戰,確保剩余的1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7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7.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年底實現全省絕對貧困“基本消除”。

脫貧攻堅,注定是鐫刻在青海高原上的深深烙印。

聚焦最困難地方,加大攻堅力度

“去年我們搬下了山,住進漂亮的房子,還開辦了農家樂,今年從5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每天都有游客。”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加羊索南臉上泛著發自內心的喜悅:“這個屋子是政府補貼蓋起來的,當時政府給我們補貼了9萬元,我們自己拿出1萬元。”這是易地搬遷帶來的新生活。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黑馬河鄉文巴村地處環湖地區,距離黑馬河景區11公里,是欣賞青海湖日出的最佳地點。近年來,隨著青海湖旅游的不斷升溫,“黑馬河的日出”照亮了文巴村脫貧的希望。建檔立卡貧困戶吉周加說:“今年8月份我們村的旅游民宿酒店開始試營業,我在酒店上班不僅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還讓我開闊了眼界。”這是產業扶貧描繪的好日子。

秋日的尕楞林場,山風習習,萬畝松林,陣陣松濤。建設堂是一個藏在大山深處松林下的藏族村莊,夏吾才旦從小出生在這里,自幼放牧為生,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一名貧困戶。近年來實施“生態扶貧”幫扶措施,第一書記和支部書記多次動員,將他吸納為護林員。這是生態扶貧鋪就的脫貧新路子……

這是全省上下攻堅克難描繪的脫貧新畫卷,這是高原兒女同心協力“干”出的脫貧新成果。

貧困原因復雜多樣、貧困程度深、短板缺項多、脫貧攻堅戰線長、成本高、難度大……回首四年前,那時的青海卻是另一番模樣。青海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覆蓋、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省份之一。2015年經“兩線合一”精準識別,全省共有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1622個貧困村、52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13.2%,高于全國7.5個百分點。“要以‘釘釘子’精神和‘繡花’功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對此,我省堅持“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機制,以“雙組長”制壓實領導責任。構建了8名省委常委包“戰區”,39名省級領導聯點到縣,“五級書記抓扶貧、全省上下齊攻堅”的格局。

在研究制定“1+8+10”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基礎上,堅持精準精準再精準、聚焦聚焦再聚焦,細化制定了“2+5+N”深度攻堅政策舉措,聚焦全省15個深度貧困縣、559個深度貧困村和24.1萬深度貧困人口。

將年度新增財政扶貧資金的70%、對口援青資金的80%投入到深度貧困地區。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建立起了省級專項扶貧資金每年增長20%的投入保障機制……

脫貧攻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但我們從未歇腳松勁。

扭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補短板強弱項

從在牧區放羊到成為產業工人,扶貧產業園讓澤庫縣寧秀鄉寧秀村才讓尕的生活有了全新改變。裁剪、鎖邊、縫制,經過十多天的培訓,她已能熟練操作縫紉機了。

“現在我們夫妻倆一起來這里上班,每個月干得好的話能拿到四千元左右,還能學到一門手藝。因為這份工作,家里生活越來越好了,干勁也越來越足了。”走進澤庫縣縣級扶貧產業園的諾克仔皮毛加工銷售有限公司的縫紉室里,工人們正在埋頭認真做藏服加工。

這樣的生動事例,在全省各地的脫貧攻堅戰場上隨處可見。發展產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每一個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貧困縣摘帽都是一場需要拼搏的硬仗。

著力提升產業帶動力。將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68%用于產業扶貧,實現了全省39個貧困縣(市、區)扶貧產業園、1622個貧困村互助發展資金、村級光伏扶貧項目、2456個有貧困人口的非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資金、44.3萬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到戶產業扶持資金“五個全覆蓋”,構建了到縣、到村、到戶的產業扶貧體系,帶動脫貧36.6萬人,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大力發展牦牛、青稞、枸杞、藜麥等特色產業,建成鄉村旅游示范村208個,積極開辦農牧家樂,帶動貧困群眾5.54萬人。

著力強化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堅持依法控輟保學,全省2.82萬名適齡兒童重返校園,勸返率達到100%,受到教育部肯定,并在全國推廣,全省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85%;扎實推進健康扶貧“三個一批”行動,將大病集中救治擴大到30個病種,集中救治1.59萬人,慢病簽約服務5.72萬人,重病兜底保障1.48萬人次,救治率均達到98%以上。救治包蟲病患者5909例,包蟲病發病率下降到0.3%。貧困地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貧困群眾住院綜合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全省5.2萬戶、20萬農牧民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將于10月底全面完成。累計完成貧困農牧民危舊房改造5.4萬戶。

著力實現多途徑就業。按照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干會干的要求,采取“政府+培訓機構+企業+貧困人口”模式,累計培訓貧困群眾9.79萬人次,70%的受訓人員找到了就業門路,穩定就業率達到60%以上;建設扶貧車間310個,解決就業崗位2.18萬個,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安排4.99萬貧困群眾從事生態公益性管護工作,占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的31.2%,年均報酬2.16萬元,直接帶動貧困地區17.96萬貧困人口脫貧,在一個戰場上打贏增綠與增收和生態與生計兩場攻堅戰。

整合各方資源,匯聚攻堅合力

“自從有了南京的對口幫扶,村里的旅游產業發展起來了,來的人就越來越多,我們賺錢的路子也多了起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貧困戶張永軍在自家農家院忙得不亦樂乎。自2016年11月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對口幫扶大通縣以來,該縣全力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升級版,緊緊圍繞組織領導、人才交流、資金使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等六個方面,東西部扶貧協作向縱深推進。

“天冷了,這是我給你和妹妹買的棉鞋,你們試試大小合適不?”“血壓最近穩定嗎?上次給你們帶的藥作用怎么樣?”“你們還有啥困難?”秋風瑟瑟,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扶貧辦主任李強,拎著大包小包來到澤庫縣和日鎮羊旗村,看望結對幫扶認親的貧困戶扎西加。扎西加的女兒卓瑪吉一邊笑容滿面地接過李強送來的鞋、書包和藥,一邊感激地說著:“瓜正切。”(謝謝!)

這些都是省委省政府堅持自主脫貧與外部助力相結合,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青扶貧“四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生動畫面。

2016年以來,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定點扶貧和援青扶貧地區(部門)分別援助我省7.4億元、7.02億元和63.25億元,重點用于產業扶貧、培訓就業、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項目,有力助推了我省脫貧攻堅質量提升。

爭取國際農發基金貸款7.13億元,實施青海六盤山片區扶貧項目,惠及片區12.8萬貧困人口。建立健全各級領導干部聯點、定點幫扶、結對幫扶和“一聯雙幫三治”等工作機制,10.9萬名黨員干部與16萬貧困戶結對認親,2500家省市縣定點扶貧單位與1824個“三類村”建立了幫扶對子。

716家民營企業(異地商會)與887個貧困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三年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4.5億元。先后選派兩批“第一書記”和扶貧干部1.49萬人,投身到扶貧一線,明顯提升了基層的攻堅能力。

同時,積極推進“互聯網+社會扶貧”活動,每年開展“10·17”扶貧日系列活動,鼓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和愛心人士參與深度脫貧攻堅。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脫貧攻堅戰場上,只要萬眾一心擰成一股繩,一鼓作氣、頑強作戰,就一定能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社會!

關鍵詞:盡銳出戰 決戰決勝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高清 | 日本亚洲欧洲无免费码在线 | 三上亚悠在线精品二区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网站 | 五月天色婷婷中文在线 | 三上亚悠在线精品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