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全國文旅、特產、餐飲地名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9年11月25日 14:54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11月27日,為加強全國文旅、特產、餐館地名規范保護,探討提升文旅、飲食、特產地名管理水平,加快生態康養、生態食材、生態餐館普及,實現地名保護促進生態扶貧和鄉村振興。全國“文旅、特產、餐飲”地名規范及文化保護研討會在京舉行。

大會由中國地名學會副秘書長王殿彬主持,出席此次會議的領導和嘉賓有中國地名學會文旅委員會負責人趙榮水、孫建、李建軍、陳廉煥、史原東;中國地名學會梁祖剛;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康養委員會代表陳思安;全國生態食材與生態餐館評定專家委員會張智、陳小梅、陳天佑、于樂等單位代表。研討會圍繞建立文旅、特產、餐館地名命名規范,打造國家文旅、特產、餐館地名特色品牌,大力實施地名文化保護工程,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文旅、特產、餐館地名文化;提出解決生態食材、生態餐館等特色產品文化保護思路與辦法。會議以規范餐飲等地名命名辦法,提高餐飲地名命名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為適應新形勢對餐飲地名管理工作的要求,進一步提高餐飲地名工作服務管理水平,在生態旅游、生態食材、生態餐館的基礎上,探討,建立了協調共管機制。清理整頓餐飲等地名不規范地名,凈化餐飲等地名命名使用環境。宣傳餐飲地名命名及使用的重要性,加深餐飲單位對地名法規的認識,增強了餐飲地名意識。讓餐飲地名命名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保護餐飲地名文化繁榮發展“月是故鄉明,飯是老家香”。

餐飲與人的鄉土文化一脈相承,它攜帶著更多的傳統文化密碼,是中華文化的“DNA”,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近年來,中國餐飲業保持穩定增長,年增長幅度維持在10%以上的水平。目前餐飲業和一些農業特產的地名不規范管理,給食品安全造成了隱患。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但也伴隨著急功近利行為,為餐飲地名亂象埋下了禍根。而在餐飲地名管理層面,缺乏統一歸口管理、監管困難等問題。餐飲地名亂象是對地名資源的摧殘性戕害,會降低人居文明、歸宿感和幸福感,也將讓歷史文化記憶產生無法挽回的“斷裂”。傳承發揚文旅、特產、餐飲地名文化,實現管理良性發展,定期組織開展地名理論研究,編纂出版地名理論書籍、地名圖錄典志;二是清理整治各類發現的不規范地名,對存在的“大、洋、怪、重”地名審慎清理,對新增文旅、特產、餐飲地名名稱嚴格把關,切實杜絕不規范地名出現;三是做好“生態食材餐館點餐APP”的推廣使用,使其成為文旅、特產、餐飲地名管理者規范地名管理的利器,成為廣大市民了解生態餐飲地名工作的窗口。

地名是一種歷史的記憶,民族的追思,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地名是一定地域的標志,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地名是特定地理實體的指稱,是一定地域的標志,地名不僅代表命名對象的空間位置,指明它的類型,而且常常反映當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餐飲地名不僅是簡單的自然實體標記,更是不可或缺的歷史記憶。據了解,今年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聯合有關單位發布了《關于開展生態食材與生態餐館評定工作實施意見》,構建生態食材、生態餐飲產業體系,推進“生態食材進餐桌、生態餐飲促康養”活動順利實施,營造全社會重視生態食材、生態餐飲的良好氛圍。推進生態食材及生態餐飲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引導餐飲行業走生態餐飲、健康餐飲、營養餐飲的發展道路,實現生態食材生態餐飲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如何實現各地特產變名產,就是把“地名+商品名”。通過生態原產地和地理標志商標保護推動地方特產走俏市場、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各地以地名為載體的原產地特產眾多,原產地依托于地名,原意是指來源地、由來的地方;因此,商品的原產地是指貨物或產品的最初來源,即產品的生產地。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們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創造了大量豐富多彩的地名文化、餐飲文化。這些文化記錄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進程,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文化資源。加強餐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對于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于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并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肴。中國傳統飲食的川、粵、蘇、閩、浙、湘、徽、魯“八大菜系”,以及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細分菜系,如潮州菜,東北菜,本幫菜,贛菜,楚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都是以地名標記的菜系,菜系和地名密不可分的。

規范餐飲地名,傳承耕育文化的“DNA”。做好餐飲地名保護,必須讓嚴格約束。讓規范體系轉化為文化信仰,從根源上杜絕各種地名亂象。通過餐飲文化保護傳統地名,對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加以儲蓄留存,強化耕育文化的涵養功能,樹立濃厚的地名自豪感、傳統文化敬畏感,將餐飲地名標準化和規范化真正落到實處,為一個地區的公眾打造風格獨特的“耕育田園”。把地方餐飲、特產所擁有集體記憶的深厚沉淀作為人們集體記憶的場所,記憶活動在其發展歷史中的精神和靈魂。保護餐飲地名,即是傳承耕育文化的“DNA”。保護傳承餐飲地名文化,推動地域地名的鄉愁記憶,讓優秀餐飲傳統文化“回歸”人們的視野,并與現代生活緊緊交融。將保護餐飲文化納入國家的文化戰略,讓餐飲的生存和傳承得到法律的保障。對老百姓而言,最要緊的是,要讓人們有體驗生態餐飲、消費生態餐飲的機會和平臺。餐飲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接續了千百年的情感傳承。餐飲地名是人類歷史的一塊“活化石”,是一種看得見、品嘗到的鄉愁。部分特色餐飲一旦消失,其所承載的文化也會消亡。才能真正留住文化發展的脈絡。保護餐飲文化不能僅停留在保存和記錄上,只有體驗餐飲,才能讓餐飲活下來,而生態志愿者則是令生態餐飲存活的關鍵。《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熱播,成為餐飲文化的有力推動者。讓更多消費者愛上了生態餐飲。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餐飲、消費等日常活動都離不開地名,地名是國家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餐飲地名文化途徑:一是制定地名保護名錄;二是科學規劃地名,使餐飲地名規劃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要同時,又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維持特色餐飲文化與居民的文化歸屬感。保護中要詳細收集餐飲地名的歷史沿革、來歷含義等文化屬性信息,系統掌握餐飲地名文化資源數量、分布、現狀和存在問題。在挖掘現有餐飲地名的同時,要運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和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全面記錄地名信息,深入挖掘、系統整理、綜合利用地名文化遺產調查資料,建立特產、餐飲地名文化信息系統,推進地名文化保護信息化。這些都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加強餐飲地名規范和保護,還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對中華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

大會還圍繞生態食材、生態康養、生態藥材、生態餐館、生態食材等地名文化保護與發展這一主題,共同研究探討餐飲地名文化保護工作的措施策略及發展方向,為各級地名文化專家、地名管理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臺。(劉長江)

編輯:生態中國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 午夜男女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 | 日本A级作爱片网页 | 日本熟女中文字幕DV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