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張家勇:新時代教育體制改革的四個著力點

2019年12月04日 14:24 | 作者:張家勇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 

作者: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 張家勇

教育體制改革是改革開放之初教育改革的起點,也始終是40年教育改革的主題主線。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在新時代黨和國家教育戰略部署中,教育體制改革再次被突出強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基礎教育領域體制改革正不斷深化,逐步形成政府管好教育、社會辦好教育、學校潛心治校辦學、教師安心熱心從教、學生全心專心向學的教育體制機制。

以管好教育為目標,深化教育治理方式改革

教育管理重心適度下移。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有五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黨委還設有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作為黨的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各級政府安排副職分管教育工作,但教育行政部門的機構設置、職能劃分、權責定位、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精細化、科學化、協同化。發揮中央統一領導、地方組織落實的制度優勢,很有必要將教育管理重心適度下移,讓最熟悉教育的人成為教育決策的重要參與者。強化鄉鎮政府教育服務能力建設,讓鄉鎮政府在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改善鄉村教學環境、保障校園和師生安全等方面發揮作用。堅持頂層設計與分層決策相結合、充分代表與深度協商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治理相結合,推進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把教育資源配置給真正發展素質教育的學校或個人。

教育投入重心適度上移。教育財政是教育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支出責任不斷上移,中央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持續加大,教育經費充足性有較大提高,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所緩解。同時,政府間教育財政責任劃分體制不盡合理,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教育資源差距還很大。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教育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對中央與地方共同承擔的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其他教育三方面的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進行了合理劃分,但省級以下各級政府的財政關系、教育支出責任有待理順。亟待合理劃分省域內各級政府教育領域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大省級教育經費統籌力度,將適宜由更高層級政府承擔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務支出責任上移,避免基層政府承擔過多支出責任。

以辦好教育為目標,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

切實為學校松綁減負。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減少近70%,但不同層級政府之間教育權責交叉重疊,各級政府包得過多、統得過死、管得過細的現象依然存在。據筆者調查發現,河北某市1—9月份各類達標、評比、評估、檢查進校園活動多達260余項,各種政府指派非教育教學任務也易分散學校精力。要為學校松綁、為教師減壓、為學生減負,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須大幅減少各類檢查、評估、評價,依法保障教師享受法定假期的權利,讓學校教育靜水流深。此外,盡快出臺教育局長任職資格標準,排除教育人事管理制度障礙,暢通優秀中小學校長走上教育局長崗位的職業通道,讓更多真正懂教育的人管理教育。

讓學校成為辦學主體。推廣成都市武侯區“兩自一包”改革經驗,增加學校在人事管理、經費使用、工資分配、資源配置、專業調整、考試招生、教學改革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賦予校長人權、事權、財權等完整的管理權限。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健全學校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機制,確保下放權力接得住、用得好。學校管理者可利用我國制度優勢,探索公辦學校委托管理、特許運營、集團化辦學、強校帶弱校、學校聯盟、高中和大學貫通培養、公私合作辦學體制改革,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個性化、終身化學習需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培育新型辦學主體,增加學習選擇性,提高教育服務回應性、服務性和多樣性。尊重學校多樣性、自主性、創造性,讓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的學生都能在學校里探尋自我價值。

以形成合力為目標,健全社會參與體制機制

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發展教育事業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集體舞,全社會都應是參與者、貢獻者、行動者,要建立全社會責任分擔的體制機制。要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群團組織優勢,動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社會力量,建立政府部門與民間社會公私伙伴關系,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探索基金會—企業—教育系統三方合作模式,支持企業、部門、集體、個人等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興辦教育。

建立學校與社區互動共建機制。構建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街道、社區、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讓學校不僅在物理空間上內嵌在社區里,而且在精神文化與治理上與社區融為一體。增強社區的學校權屬感和學校的社區歸屬感,在每個社區建立教育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支持學校建設,優化育人環境。組織籌劃學生校外教育,提供社區實踐機會和校外輔導員志愿者服務崗位。建立家校合作的立體化育人機制,拓展家長參與學校辦學的通道,讓有能力、有意愿、有資源的家長組織校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服務家庭教育,建立網絡家長學校,提供家長培訓課程,提供教育咨詢服務。

以教好學好為目標,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

讓優秀人才從教。優秀教師應擁有豐富的人生體驗、社會化程度高、品行可靠,具備學科專業特長、優良教學能力、良好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教師招錄的面試官應具有廣泛代表性,如教育行政部門官員、校長、教務主任、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臨床心理醫生、家長代表等。學校應完善教師培訓制度,為新入職教師、10年工齡教師和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分別提供針對性培訓服務。全面落實各種補助、獎勵和保障政策,大幅提高工作年限、全面育人等權重,降低升學率、職務職稱等權重。制定教師工作考核評價標準,組織由辯護律師、醫師、監護人等構成的考核委員會定期對教師進行考核評價,對于不稱職教師果斷采取離職培訓、自愿退職、強迫退職、休職、免職、轉崗等措施。

統籌國內外教育資源。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人才成長的空間是整個社會,坐標是國際坐標,“網箱養魚”式學校教育必將回歸到與生產、生活無縫對接的全民終身學習時代。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等,將為全民提供無比豐富的終身學習資源,教育選擇更多樣、成長道路更寬廣。因此,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與世界各國互容、互鑒、互通,重點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為世界教育貢獻中國智慧。

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決定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很有必要增強人才培養體系的靈活性,更好地滿足學習者需求。要更加重視非正式、非正規教育,充分發揮組織、課程、實踐、文化、評價、服務的育人功能,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提倡項目化學習、團隊式合作、個性化教學等基于情境、問題導向、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不要讓孩子過早過多過度競爭,盡可能降低學校教育的副作用,激發學生自信心、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導學生通過學生社團、研學旅行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提升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索普職融通的綜合高中、中高銜接、中本連讀等職業教育,探索2+4、初高中貫通培養等復合型學制,讓所有學生掌握1—2項基本職業技能。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教育 辦學 體制改革 教師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对白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一区 | 日韩一级香蕉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第一页 |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