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產業對接 產業對接
柳林縣紅棗致富路 特色產業拔窮根
山西柳林縣屬呂梁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半畝。“窮則思變”,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柳林人不斷突破思想的藩籬,與時俱進,敢于探索,讓脫貧成效更加穩定,實現增收。
做法
柳林人早在1300年前,就因地制宜,在距離黃河50米—1500米的河灘上,開始栽培一種叫做河灘棗樹的經濟作物。河灘棗也因其“味奪石蜜甜偏永,紅邁朱櫻色莫論,”以及顆粒碩大,果肉甜軟,醇香沁心,享譽海內外。20世紀80年代,紅棗生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后,柳林農民乘借當地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鼓勵紅棗發展的政策東風,順勢而為,成立了紅棗專業合作社以及紅棗行業協會。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紅棗第一鎮”的柳林三交鎮,紅棗再次種出了新花樣。自2013年起,流轉土地500畝,一棟又一棟的高標準紅棗大棚,矗立在柳林三交鎮沙坪則村的山頂上,很是醒目。這里是目前山西省起點最高、最有示范效應的鮮棗園,園內集蓄水滴灌、鮮貯冷藏等功能為一體。該園區采用“生產+購銷+農戶”的經營模式。迄今為止,十幾個紅棗品種先后被開發出來,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加入到鮮棗種植上來。紅棗由露天種植改為大棚種植,從出售干棗轉為出售鮮棗,價格一下子翻了十多倍。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如今,柳林人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棗致富之路。首先,不斷擴大紅棗成林面積,向生產經營規模化要效益。柳林縣紅棗以“柳林木棗”為特色,位列全國十大名棗之首,面積28萬畝,主要分布在三交鎮、高家溝鄉等沿黃五鄉鎮,是沿黃棗區的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紅棗林帶年均產紅棗超過3000萬公斤。其次,打造紅棗產業及相關連帶產業,增加紅棗產業附加值。柳林現有幾百家紅棗初級加工企業,加工的產品有蜜餞棗、烘干棗、熏棗、棗夾核桃等。還有120多家紅棗深加工企業,年可加工轉化原棗1.2億斤。柳林紅棗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年產值超5億元。2019年,柳林縣加快了新一輪紅棗林的改進升級以及深化紅棗全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柳林紅棗產業鏈的提質增效。第三,利用互聯網思維,提升擴大柳林紅棗品牌的影響力。現代柳林人走出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維的禁錮,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積極宣傳紅棗文化,柳林紅棗通過互聯網變成了“網紅”。2019年9月23日—25日,柳林縣召開了中國柳林首屆紅棗文化節,文化節期間紅棗簽約額達4085萬元。
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柳林走出的脫貧致富之路,給我們以啟迪。第一,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拯救貧窮,就是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的特色,腳踏實地,一點點去做。一代代柳林人在與貧窮抗爭的道路上,找到了紅棗這劑“良藥”,借助政策杠桿,憑借智慧,不斷試錯,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品牌,迎來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曙光。從現實看,每一個地方的貧窮都有獨特的原因,面對這些情況,我們要理解洞察,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就能有成就。我們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分類推進、精準破題,產業扶貧才能呈現出良好局面。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因地制宜,順勢而上,形成自己的產業特色,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第二,要靠貧困群眾自己的力量走出貧困。激發貧困地區干部和群眾的內生動力,增強其自強自立的進取精神,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上個世紀80年代,在國家政策和當地政策的指引下,柳林人冒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組織成立紅棗合作組織和紅棗行業協會,踏上了做大做強紅棗產業的征程。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激活了貧困地區干部和群眾的獨立自主精神,他們才能夠擺脫長期貧困形成的挫敗無力感以及對別人的心理依賴,他們的心才會熱起來、手才會動起來,“等人送小康”的心態才會被矯正。要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選取適合當地發展的重點產業,動員更多群眾積極參與,形成合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第三,政府要做好外部多元扶貧工作。政府作為扶貧的主導力量,需發揮“造血”功能。改善基層治理水平。首先,選好帶頭人,用好干部,提高貧困地區的基層治理能力。同時,充分挖掘和培養鄉村各方面優秀人才,選好“頭羊”。尋求最佳治理支點。將黨的基層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公共服務三個重心下移到村民小組和自然村,完善基層治理體系。要發揮市場作用,激活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諸如柳林利用互聯網和媒體等資源,在柳林與各大城市之間架起一座座電商橋梁,打開了紅棗等農產品的銷路。還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農村信息趕集”等活動,拉近農民與市場的距離,激活沉睡的農村資源,加快農村脫貧的腳步。(作者為中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韓秀蘭
關鍵詞:柳林縣紅棗致富路 特色產業拔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