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疫情下的“一線對話人”:情緒安定是最大的免疫力之一
人民政協網北京2月21日電(記者 付振強)“這幾天總咳嗽,越來越恐慌,越看越感覺自己被感染了!”
“我好累,感覺身體扛不住了,每天壓力好大!我該怎么辦?”
“老師,我是不是被傳染上了?會不會死?”
……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雖不能到辦公區上班,但張靜每天都24小時在家待命,隨時準備著和同事們通過手機回應不同群眾的各種心理咨詢。
張靜是誰?
黃岡市政協委員、黃岡市靜遠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疫情期間,她的工作說簡單點,就是和不同的人“聊天”。在他們身處難關時,尤其出現心理應激行為,甚至臨近精神崩潰瞬間,給予他們用積極心態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黃岡市政協委員、黃岡市靜遠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張靜
恐懼、焦慮、壓抑、抑郁……“在各種各樣的疫情相關信息面前,我們很容易被低落無望、恐懼悲愴、焦慮煩躁、內疚無助等情緒所挾裹,心情也如籠罩在霧霾之下,難以晴朗。”張靜告訴記者,疫情的突發,讓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患者、家屬及隔離在家的居民群眾,不同程度地出現失眠、負面情緒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部分“宅”家的居民,有的甚至容易失去基本的判斷力,出現吵鬧、食欲波動、藥物濫用等行為。每天,張靜和同事們在電話的一端,“陪著咨詢者們一起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
“您好,這里是心理援助服務熱線,我是心理咨詢師張老師,很高興為您服務”“您談的內容我會保密,請問您貴姓,來自哪里?”……
張靜所在的中心擁有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團隊及省內外資深專家顧問團,疫情發生后,她積極組織同事投入到疫情防控相關工作中:開展針對疫情的線上會議及培訓活動;撰寫社工實務《基層社工站參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實務指引》和《“陽光家園”社會工作者參與殘障人士疫情防控工作》。作為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張靜此前在災難援助、留守兒童人格重塑、殘疾人行為失衡、老年人心理健康、失獨家庭關愛等方面形成獨特的心理咨詢模式,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她坦言自己還要利用空余時間,隨時補充專業的疫情防控相關知識,隔著手機屏幕實現與求助者共情。
1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要求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除確診和疑似患者等,醫護及相關人員也被列入其中。在迅速擬定出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服務方案后,張靜連夜組織團隊成員通過中心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各種媒體招募心理援助熱線志愿者。上百個志愿者中篩選出具有國家心理咨詢師執業資格、有豐富的心理咨詢實戰經驗的心理咨詢師志愿者隊伍;收集整理大量與新型肺炎和心理援助相關的資料;確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及服務協議……為保證團隊人員的專業性,張靜還通過網絡平臺對人員進行了心理危機干預倫理、心理急救技術等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自此,一支向公眾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服務的“逆行者小組”每天都堅守在崗位。
2月4日上午7時起,黃岡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湖北靜遠心理咨詢中心、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開通心理專家免費咨詢熱線,隨著疫情的持續,張靜和同事們更忙了。
“我們選定了八位優秀心理咨詢師,兩個咨詢師為一個小組,分別對著山東、湖南、黃岡中心醫院、黃州區總醫院四只戰斗在一線的醫療隊。”張靜告訴記者,一線醫護人員中女性居多,大部分有孩子但卻不能見面,在高強度工作下,其心理特點、職業價值感、醫患關系處理、協同合作等都需要心理疏導。
縣醫院的某位護士曾撥通了張靜公開的電話,正月初三那天,她所在的科室有同事確診。在所有同事居家到期解除隔離后,該護士擔心自己12歲的孩子感染且不能親自照顧,心情極度壓抑。
“最黑暗的時刻,也就是轉折快到的時候,我們咬緊牙關,也滿懷希望,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你可以多打電話鼓勵孩子,相信他會變得更加懂事、獨立,這個經歷應該會促進他的成長。關于你心情壓抑,建議你可以做如下調整……”在張靜耐心的溝通下,該護士表示“感覺心情好多了,會信心滿滿的回到工作崗位,為抗疫做貢獻。”
“聽到你的聲音,我安心。”上一個通話剛掛斷,下一個通話又進來。張靜告訴記者,她和一位咨詢者每天上午10點都有一場“特殊的約定”。龍女士(化名)一家人是從武漢回到黃岡的,在龍女士出現癥狀確診后,她擔心家人被感染,心情極度崩潰,一天內17次撥通張靜電話:“我現在該怎么辦?家人該怎么辦?我不在了,孩子怎么辦?”
“人在面臨突發性危機時,個體會不同程度地產生某種焦慮情緒和恐慌心理,不同群體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如不能及時疏導,龍女士可能會精神崩潰掉!”張靜表示,聽了龍女士介紹,她第一時間耐心疏導,并積極與主治醫生聯系輔助對其心理治療。與此同時,張靜告訴她在治療期間多想想和孩子一起的快樂時光,每天和家人通話報平安……據張靜介紹,龍女士目前正積極接受治療,情緒也在逐漸好轉中,為了準確獲悉龍女士的身體健康,她們才約定每天進行一次通話。
有了咳嗽癥狀就連續打幾個電話,團隊人員耐心安撫;因為疫情不敢出門,團隊幫忙聯系社區安排送菜……這是電話這頭,張靜和團隊成員們每天必做的工作。“心理干預、心理修復的工作任重道遠,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溝通,更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做工作。”
面對疫情,如何客觀認識、科學預防、冷靜應對?張靜也給記者講起了課,“疫情期間要學會處理負性情緒,你可以告訴自己‘這會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我不能讓焦慮和生氣占上風’。同時,加強運動有助你減少精神上的緊張,增加肺和心血管機能,哪怕你被隔離,也可在隔離的地方做運動,可以很好地調整心態。”
采訪雖然結束,但張靜還有句話卻一直在記者腦海里揮之不去——我們在基本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往往容易忘記“情緒的安定”,其實這就是最大的免疫能力之一。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疫情 張靜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