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用高科技替代除草劑 保障糧產與食品“雙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加強貿易管控。對于我國糧食安全同樣帶來嚴峻考驗。”近日,在江蘇揚州江都區宜陵鎮北斗導航數字化精準化物理除草新技術現場會上,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張瑞宏教授說,對于小麥生產,春天正是增產保產的關鍵之時。然而,面對田間大面積雜草的影響,種植大戶面對農業勞動力緊缺,往往是采取過度使用除草劑來解決糧食生產中的問題。
“目前,除草劑使用已占農藥用量的60%,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亟待通過開展農業技術創新來解決難題。”張瑞宏教授說。
小麥、水稻、玉米生長過程中,田間會產生大量雜草,這個時候就需要除草。在傳統農業作業時期,主要靠人工清除。“但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藥化肥的不斷開發,莖葉處理劑、觸殺性除草劑等開始大量使用,用量至今仍居高不下。”揚州市農藝師季章定說,解決除草劑污染難題,已成為我國環境治理的大事,迫在眉睫。
專家介紹,除草劑的殘留和毒性比蟲藥病藥多得多,也強得多。大量過度使用除草劑,給農作物和環境帶來的危害很大。如,芐嘧磺隆是全球范圍內大面積施用的內吸型、傳導型磺酰脲類除草劑,其極易對生態環境、糧食作物產量、食品安全和環境帶來潛在的危害。
此外,在除草、防治病蟲害時,國內大量使用的仍以手動和機動迷霧器等小型施藥機械為主,其作業精度差且成霧藥滴直徑大,藥滴易從葉片表面滾落,導致近70%農藥流失到土壤,造成大面積環境污染。
在專家看來,要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難題,關鍵要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加快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種植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生態環保綠色化,促進中國農作物栽培科學繁榮發展,切實保障新時期我國農產品的量質安全與作物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北斗導航、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先進制造等技術領域的快速興起和蓬勃發展,我國正在打造農業機械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產業鏈,一批自主創新成果正在顛覆糧食生產與食品傳統生產方式,催生一批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如揚州大學張瑞宏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旋耕播種火焰封草復式作業機、北斗導航數字化對行機械除草機的作業,核心技術就是北斗導航數字化精準化耕播中耕技術。
“我們從兩年前就開始開展聯合研發,根據2018年與2019年的小區試驗,小麥采用火焰封殺草種,其有效率為90%,比采用除草劑封殺草種的有效率提高了5%,小麥水稻采用機械精準對行除草2次,其除草總有效率達95%。”張瑞宏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除草劑 食品 保障 高科技 糧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