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工信部:工業經濟運行朝積極方面發展
人民政協網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王碩)“雖然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但隨著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主要工業指標出現較明顯改善。從長期趨勢看,疫情的沖擊和影響是階段性的、總體可控的,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在23日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表示,要客觀分析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的沖擊和影響,立足我國產業、市場和制度優勢,正確把握經濟運行積極變化,穩定預期、提振信心。
主要工業指標出現較明顯改善
據黃利斌介紹,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基本實現了復工復產,截至4月21日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分別達到99.1%和95.1%,其中湖北省分別達到98.2%和92.2%。應對疫情對經濟運行沖擊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推出了一系列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主要工業指標出現較明顯改善。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降幅收窄至1.1%,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比2月份回升16.3個百分點。快報顯示,4月上中旬,發用電量增幅已由負轉正。同時,新經濟新動能逆勢成長。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移動互聯網流量在去年同期增長129.1%的基礎上再增長39.3%,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5.9%。
黃利斌指出,一季度在疫情的嚴重沖擊影響下,供需兩端乏力,消費拉動疲軟,投資啟動受限,外需急劇萎縮。但應當看到,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和經濟社會正常秩序加快恢復,市場需求出現積極變化,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比前兩個月分別收窄15.7個和4.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降幅比前兩個月收窄12.4個百分點。這些變化彰顯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隨著中央擴大內需一系列政策安排的落實,有利因素會進一步集聚,市場預期和信心會進一步增強,將為實現制造業全面復產達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服務、更優的營商環境來留住大家
隨著全球供應鏈斷裂問題凸現,引發人們對產業鏈安全問題思考。黃利斌認為,要客觀辯證地看待疫情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化危為機。在全球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巨大沖擊還在進一步發展演變之際,要深刻認識其廣泛性、持續性和復雜性,以更有效的措施把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他指出,我國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中國制造”更是擁有獨特優勢,超大的市場規模是確保全球產業鏈留在我國的決定性因素,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備的基礎設施為我國發展全球產業鏈留足了底氣。疫情可能導致全球產業鏈或供應鏈朝著更多元化、更具韌性方向發展,中國將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服務、更優的營商環境來留住大家。
四方面工作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據黃利斌介紹,下一步,為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工信部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全球抗疫合作,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藥、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保障在全球產業鏈中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和關鍵環節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維護國際供應鏈穩定。二是激發內需市場活力,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拉動傳統消費,積極支持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工業、通信業重點項目的開工建設。三是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痛點,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復工復產,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四是探索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跨產業的信息溝通、設施聯通、物流暢通、資金融通、人員流通、政務聯動等協同機制,加強對重點產業和區域的風險預警管理。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發展 運行 產業鏈 工業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