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會開幕以來,無黨派界別14小組的委員經歷了一天半的討論,總體感覺今年的小組會議時間壓縮了,委員發言的穿靴戴帽也少了。多數委員直奔問題,分析現狀,提出建議,感覺既有深度,又有實招。
目前國家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如何重新激發經濟發展活力,特別是如何支持對中國經濟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活力,紓解他們一時發展的困難,精準施策,以及穩就業、保民生等話題,都是小組委員關注和熱議的焦點。
金融企業及相關扶持政策如何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如何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民營企業如何獲得公平的金融支持政策?政策在具體的執行中,如何做到根據現實情況,讓好政策用好、發揮好效力?對于這些問題,幾位委員的相關發言都很有見地。
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張國俊委員以新能源汽車發展為例,就如何激發市場活力,提出了車電分離、共享電池、取消補貼等方面的建議。
來自法律界的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黃廉熙委員,則從政策精準發力的角度,提出出臺一項支持政策一定要遵照有序科學的原則,避免政策層層疊加,反而形成了層層加碼的反作用力。
做城市發展研究的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委員則剖析了中小企業為何出現“六慌六難”。在他看來,讓企業有事干有錢賺,比強調復工率要重要得多。他認為,政策不能一刀切,而要精準落實,“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這句話講得很實在。
來自武漢的石文先委員23日上午在小組所作的發言,贏得了大家的共鳴和掌聲。他說,當前中國面臨的困難各地都不例外,但要說哪個省最難,無疑非湖北莫屬,全國的支持不可缺位。石文先委員坦言,武漢乃至湖北現實中人們觀望情緒依然嚴重,企業發展與就業形勢很嚴峻。讓我感到最為唏噓的是,石委員說時至今日湖北民眾的出行、產品外銷、車輛外出依然受到若干有形無形的歧視。看來,落實好中央對湖北政策的支持,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