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總書記面對面

2020年05月24日 19:49| 作者:呂巍 崔呂萍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發揮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市場的潛力和作用,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鞏固農業基礎性地位,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聯組會上,王一鳴、劉旗、劉永好、胡曉煉、楊成長5位委員,圍繞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特色生態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發展優勢、民營企業化危為機、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作用、以新視角制定“十四五”規劃等作了發言。現將發言摘編如下:

王一鳴委員:

充分發揮新就業形態對“保就業”的積極作用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餐飲、交通、住宿等服務業一度大面積停運,取而代之的線上零售、線上教育、視頻會議、遠程辦公等,不僅保障了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還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使得疫情肆虐期間有了“維系城市正常運轉的擺渡人”。

疫情凸顯了新就業形態對“穩就業”的重要作用。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新就業形態可以為受疫情影響的困難群體提供更多靈活就業和增收機會,是“保就業”的“蓄水池”,保民生的“穩定器”。

充分發揮新就業形態“保就業”的積極作用,迫切要求針對其面臨的勞動法律制度不匹配、就業支持政策不對接、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全覆蓋等問題,加快調整和完善現有政策。一是明確新型靈活就業勞動關系及權利義務,鼓勵發展靈活和兼職就業形態,增加勞動者收入。二是將就業支持政策如穩崗補貼、培訓補貼等延伸覆蓋到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三是加快研究制定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障類別和保障標準,各平臺以不低于最低強制標準為從業人員提供保障。四是允許外來靈活就業人員在工作地參加社保,并適當降低個人繳費比例,以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劉旗委員:

讓特色生態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發展優勢

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因為決戰脫貧的“功夫”已經做到了前面,雖然今年農業農村也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整體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但如何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鄉村振興,防止返貧,還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用力。因此建議:

一、 推動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提升。建議持續加大貧困地區以交通、水利、環境治理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吸引城市資本下鄉和鄉村能人返鄉。

二、 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建議在保護好自然生態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鄉村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做到“以文潤村”“留根留魂”,記住鄉愁引人留人。

三、 推動發展模式轉型提升。建議轉變重建設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強化底線和紅線意識,通過“志智雙扶”,在保護優先的原則上支持一村一特色,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等綠色生態產業。

四、 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人才隊伍不斷提升壯大。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和優秀的鄉村人才隊伍是重中之重的任務,建議黨中央高度重視,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鞏固和提升。

劉永好委員:

民營企業要化危為機乘勢而上

去年以來,民營企業發展面臨一些困難,最突出的就是民間投資增速和就業形勢有所下滑。作為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我在疫情期間組織開展了自主調研,收到近7000份調查問卷,大家反映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現在面臨著“三難”:產銷難、投資難、政策兌現難。

為此,提三點建議:

一、 發放就業專券,穩住就業底盤。建議發放500—1000億促進就業專項券,主要針對企業絕對新增就業,一個崗位發放1萬元就業券,可用于沖抵員工社保,不分所有制一視同仁。這樣既可增加就業崗位又可促進投資,還能拉動消費,比單純發消費券更有效。

二、 加大三農投資,夯實民生之本。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重點支持規模化、現代化、環保型養殖項目,以及飼料、屠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食品深加工等產業鏈建設。引導各地政府打造一批數字鄉村和數字農業示范項目,將涉農信息資源在脫敏后向民間資本開放共享。對龍頭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農牧產業給予規劃、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

三、 放寬民資限制,強化改革力度。穩步推進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取消金融機構民企單一股東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在深化國企改革方面,在一般競爭性領域,鼓勵民企控股,在涉及國計民生的重點工程和戰略新興產業,放寬民資準入,打破隱性壁壘。

胡曉煉委員:

更好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應對當前經濟金融面臨的嚴峻挑戰,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金融業既要擔起政治責任,又要增強服務能力。在經營理念上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己任,實施好中央出臺的“六穩”、“六保”、支持中小微企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服務手段上充分利用我國在大數據、互聯網方面的優勢,加快金融產品創新和科技運用,煉就服務實體經濟的真功夫;在做強做優做大上,助力更多中國企業登上技術領先、品牌卓越、產品一流的世界舞臺。

第二,增強多方協同效應,打好政策組合拳。貨幣政策要與財政政策協同發力,保主體、優結構、講效益、防空轉;金融監管政策要助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金融機構發揮作用保留適度的空間;考核評估標準要適應新形勢,體現引導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共克時艱的導向。

第三,發揮政策性金融優勢,強化逆周期調節作用。要把執行國家意志和遵循市場原則統籌起來,把承擔國家使命和積極主動作為統籌起來,把國際通行實踐與創新開拓、與時俱進結合起來,把讓利于實體經濟與保本微利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建議為政策性金融立法,走出中國特色的政策性金融改革發展道路,引領政策性金融良好國際實踐。

第四,保持定力,堅定推進金融改革開放。要在擴大開放中彰顯大國自信與大國擔當;要在風險防范中堅持以發展化解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以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為著力點,把金融機構自身發展能力的提升轉化為高效服務實體經濟的本領和效能。通過持續深化改革開放,讓中國特色金融體系的制度優勢更充分地發揮,實現金融與經濟同強共穩齊興。

楊成長委員:

制定“十四五”規劃需要新視角

我們

就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做好“十四五”規劃工作,我提四點建議:

第一,堅持從問題出發,著力解決“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和問題。

企業資產規模“虛胖”,導致總資產收益率持續下降;投資收益率又是引導企業投資的“指揮棒”,投資收益率過低導致制造業投資相對低迷;高科技產業占比增速緩慢,很多地方政府將政策都給了高科技產業,但增長依然依賴傳統產業。

第二,堅持從企業家視角出發,讓企業家能在規劃中挖掘商機。

企業家是發現商機、組織要素生產并承擔投資風險者,是創新的核心推動者。發展規劃中的大部分內容,需要通過企業家創新和投資來實現。因此,我們要從企業家視角去制定規劃和審視規劃,要讓企業家從規劃中能挖掘巨大商機、激發投資熱情。

第三,堅持從完善市場機制出發,把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改革核心。

鼓勵企業家“雙創”,要優良營商環境,健全要素市場,完備金融市場體系。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大幅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條件。從資本要素角度看,每個企業都有資本,都需要能流通、定價和交易的市場,因此我國資本市場服務需要下沉。

第四,堅持從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差異性出發,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產業發展政策。

要分類推進服務業的發展:傳統的商貿、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四大服務業,發展關鍵是整合布局,提質增效;新興生產性服務業與美國同類服務業相比,仍然有翻倍提升空間;社會服務業發展空間更大。“十四五”期間,在社會服務業中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學會用市場力量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

(本報記者 呂巍 崔呂萍 編輯整理)


編輯:張佳琪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2021 | 欧美婷婷开心五月综合视频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视频 | 欧美精品AⅤ免费久久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