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 崔呂萍)脫貧攻堅填滿了貧困農戶的米袋子,而要裝滿農戶的“錢袋子”,就需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對接。
“農業發展要久久為功。脫貧攻堅之后,鄉村振興任務依舊非常繁重,以四川為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們依據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稟賦,建立起了比較集中的農業產業區。未來,我們將幫助這些區域在優化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經濟方面,做更精細的工作。”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這樣說。
“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要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推進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2017年的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這樣說。
吳德介紹說,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四川省委、省政府結合構建了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10”就是做大做強糧(油)、豬(飼草畜禽)、茶、藥、蠶絲、菜、果、魚、椒、竹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努力把十大產業發展成為百億級、千億級、萬億級產業;“3”就是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烘干冷鏈物流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補齊現代農業發展短板。
四川省在脫貧攻堅行動中,行動迅速、成效顯著,這些年基層基礎設施出現了顯著變化,對經濟有很大的帶動作用。“我們由老師帶領學生走訪調研,為每個縣都制定了一套符合其資源稟賦的發展規劃。”吳德和他的團隊調研發現:坪壩地區自然稟賦非常好,地理交通方便,要保障高標準農田不受侵占,同時提高重要農產品的供應區的土地質量;丘陵地區,鄉村振興要保障“菜籃子”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高山區自然稟賦較差,摘帽之后要打造特色農產品。
到目前為止,吳德和他的團隊已經為四川省內45個縣做了這樣的發展規劃,80%的縣政府采納了他們的規劃建議。
吳德建議,針對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國家在鄉村振興中也可以做更為精準的方案,“我們期待這些好政策落到基層,切實增強更多農民的獲得感?!?/p>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