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曹志冬:信息化科技抗疫急先鋒
“您白天什么時間過來都可以,我隨時都在辦公室。”日前科技日報記者預約采訪時,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志冬很爽快地說。
1月20日至今,曹志冬一直奮斗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作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化專班專家組成員,他所做的工作對快速追蹤疫情動態、計算新冠病毒傳播特征、評估疫情風險、預測疫情趨勢、推演疫情后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發疫情防控的關鍵是精準掌握敵情
約好上午9時30分開始采訪,記者到達時,曹志冬已經工作了近3個小時。疫情暴發后,早晨6時多到辦公室,晚上10時多離開,是曹志冬的工作常態。“疫情嚴重時,除了回家睡覺,我基本都在辦公室處理疫情數據和建模分析。”他說。
曹志冬可謂傳染病疫情研究領域的一位老兵。10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非典(SARS)、甲流、手足口病、季節性流感、登革熱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他很快加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隊伍。
“我對傳染病疫情相關信息很敏感,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我就一直密切關注。”曹志冬說,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不只是在實驗室里對病毒本身進行研究,新發疫情防控的關鍵是精準掌握敵情。他形象地比喻道,開展應急攻關,我們首先需要知道,新冠病毒到底是大力士,還是“弱雞”。
由于新冠病毒和SARS同屬冠狀病毒,疫情剛暴發的時候,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普通群眾,都在比較它倆誰更“毒”。新冠病毒的傳染力比SARS強嗎?致死率比SARS高嗎?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會超過非典疫情嗎?
在曹志冬看來,準確地判斷新冠病毒的傳播力與致死率,科學評估新冠肺炎疫情的潛在危害能力,對制定科學的防控策略至關重要。“最開始我們對新冠病毒傳播力的判斷,主要是基于國家衛健委1月16日至20日公布的確診數。”曹志冬說。
人生第一次在辦公室過除夕
事實上,那5天每日的確診數并不是特別多,1月20日累計確診不到300例。在普通人看來,這種病毒的傳播力可能并不強,但是曹志冬當時就看出了潛在的危險。“雖然那5天的確診人數并沒有很多,但是確診患者的增加速度卻可以用迅猛來形容。”他說。
有了這個判斷之后,曹志冬迅速行動,全力投入科技抗疫應急保障工作。1月22日,他與合作者利用疫情傳播動力學模型,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數據與北京和廣州非典疫情數據的模擬計算實驗,發現新冠病毒傳播能力和總體危害性均顯著高于SARS。
看到這個結果,曹志冬有點忐忑,他擔心誤判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趨勢。因為他知道,疫情傳播動力學模型對疫情趨勢預測的準確性與數據量密切相關,而此時的數據并不多。
曹志冬不得不慎之又慎。為了求嚴謹,他又等了兩天。“接下來公布的確診數與模型預測相符。”這讓曹志冬對自己的預測結果更加自信。
“我要把這個發現上報。”使命感讓曹志冬暗下決心。
“1月24日是除夕,那一天我至今印象深刻,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在辦公室里過除夕,年夜飯都沒吃,大概到夜里12時多才把報告寫完。”談起第一份報告,曹志冬依然很激動。
1月25日,《中科院專家估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力比非典約高40%》這篇除夕夜撰寫的報告正式上報。
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發出預警
然而,報告提出的觀點與當時的主流觀點并不相同。當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美公共衛生專家的主流觀點認為新冠病毒的再生數為1.4—2.5,我國專家在《新英格蘭雜志》發表的論文也認為新冠病毒的再生數只有2.2。這就意味著新冠病毒傳染力不比SARS高。
“在不少人還認為新冠病毒傳染力比SARS弱的時候,我們的這一重要發現,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發出了預警,為科學決策提供了支撐。后續事實也證明我們發現的正確性與前瞻性。”曹志冬強調。
不僅如此,1月29日和31日,曹志冬與合作者又撰寫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研判與預測分析》和《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研判與預測分析Ⅱ》。這兩份報告系統闡述了新冠肺炎的傳播特性與危害潛力,科學測算出武漢“封城”前的暴發規模及武漢感染病例輸入全國各地的數量,對武漢、湖北和其他省市新冠肺炎疫情形勢與風險作出研判,更重要的是對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未來發展趨勢作了科學預測。相關結論均得到后續疫情發展驗證。
截至目前,他已完成73期疫情預測簡報,并提交20多份專題研究報告。
如今,雖然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是曹志冬的工作依然沒有結束,國外疫情在蔓延,“我還要根據國外疫情動態風險變化及時進行估計和形勢研判,密切監測并分析我國疫情反彈的各種征兆及潛在影響要素,并撰寫各種專題研究報告,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和科技部疫情應急工作組提供決策支持。”曹志冬說。(記者 陸成寬)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疫情 曹志 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