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梁超:大力發展智能經濟,全面助推高質量發展
作者:遼寧警察學院講師,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 梁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當前,以智能經濟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尚處于初創期,我國急需大力發展智能經濟,以智能經濟發展為契機全面助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智能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科技實力在國際競爭角逐中的地位日益突顯。西方發達國家較早地就將智能技術作為戰略性技術開展攻關,并發布了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技術國家發展規劃。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技術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作為全球下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關鍵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需要新的科技發展戰略,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行動指南和思想指引。中國要在全球下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關鍵領域占得先機,必須緊緊抓住此次智能技術的發展熱潮,構筑我國智能技術發展的先發優勢。
新時代中國智能經濟發展機遇與問題并存。雖然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算法、數據和計算能力等技術不斷被研發和推廣,中國智能經濟已找到新的突破口并將迎來爆發期。從省域分布來看,廣東、浙江、江蘇等東南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智能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令人欣喜的是以四川為代表的西部地區智能經濟發展勢頭也十分喜人;從城市分布來看,北上廣深一線核心城市依舊是智能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地,而諸如成都、重慶、杭州等多地也成為了人工智能產業的“后起之秀”。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112.4億元增長到了2018年的415.5億元,復合平均增長率達到54.6%;2019年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產業規模接近570億元,并且預計在2020年突破700億元。中國的智能經濟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其作為未來經濟增長突破口的地位業已凸顯。雖然我國當前智能經濟發展態勢喜人,但仍然存在深層次亟需解決的問題,包括國家政策需要進一步落實和升級,行業缺乏統一標準和有效的商業模式;我國智能經濟產業還處于產業鏈的低端,自主創新層次低,產業鏈延伸有限;技術人才需求量激增,高端科研人才存在缺口;智能經濟形式化現象存在,智能經濟企業的監管和資質認定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我國亟需盡快出臺國家層面智能經濟發展戰略。對于新技術,特別是智能化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適時適當的高層次智能經濟戰略與政策是完成技術與產業相結合、培養技術人才、加強技術自足的必需品,中國作為后發國家必須要搶先制定戰略,爭取早日實現趕超和彎道超車。中國應當以“互聯網+”、“中國制造 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為基礎,把握即將來臨的革命窗口期,加速推進智能經濟產業化,并適時推出國家層面的“智能+”發展戰略,深化智能經濟領域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為經濟新常態注入智能化思路。
著力構建高層次智能經濟體系。我國智能經濟企業的關鍵技術自有程度低、自主研發水平低,人工智能產業鏈的延展所需基礎技術支持不足。僅憑當前的智能經濟主體自主研發遠遠滿足不了中國龐大市場的需要,也遠遠滿足不了擺脫國外技術瓶頸的需要。要著力完善創新網絡體系,逐步形成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為主、政府與市場推動為輔的“產學研用”一體機制。要打造協同發展的智能經濟模式,將智能技術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形成“智能+教育”、“智能+醫療”、“智能+交通”等新興市場,不斷催生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推動傳統互聯網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要優化智能經濟產業發展格局,完善智能經濟產業鏈布局,合理發揮智能產業研發基地和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
著力完善智能經濟產業扶持政策。我國應該加大對智能經濟領軍企業的政策支持,對于行業領先企業政府應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幫助與扶持,尤其是對其在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進行政策扶持,國家科技主管部門要與智能經濟領軍企業一同開展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的科技攻關。針對我國智能經濟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民營化程度高的特點,國家扶持政策要向民營企業、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傾斜,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合理的、必要的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利用貨幣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對智能經濟主體提供資金支持。要大力保護自主知識產權,提升對知識產權侵犯的整治能力與整治水準,增加對侵權行為和仿冒行為的懲罰力度,逐步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創新的氛圍,進而促進智能領域自主創新的發展,實現智能經濟系統良性循環。
(本文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9年度規劃課題《智能經濟發展態勢研究》項目研究成果)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經濟 技術 發展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