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有機質農業:土壤保育與耕育農法的合理搭配

2020年06月16日 17:11 | 來源:中國生態產業網
分享到: 

在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體系中,土壤對糧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可持續性、氣候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供應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幾千年來的傳統農耕,土地生產的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材,當人類和動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歸還給土壤,農作物的秸稈也要歸還給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從農作物帶走的生命元素重新歸還給土壤。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自然環境破壞的速度明顯加快,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力,在過去短短數十年已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我們古人在道德經和中醫中藥理念中,都能找到與生態保育、資源倫理的理念。天人需要合一,天地人生生不息的和諧,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三生養息”,具體天是大自然要“休生養息”、“地”是土地要“休養生息”、人是人類要“養生休息”。基于保育倫理、道德,號召生態志愿者面對目前的生物多樣性的危機,通過參與當地保育行動,減少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保育倫理要求我們為了子孫后代,要把人類活動破壞了的大自然修復作為我們的義務及責任,確保這項義務落實實施。

5

一.有機質農業概念

“有機質農業”是以土壤保育、農業種養循環和平衡為基礎,以耕育農法農田廢棄物還田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較高水平的有機質含量。在一定原產地的區域內,根據當地農田的產出、市場需求以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保持農田種植產出與發展養殖業品種和規模之間的平衡,就地或就近利用農田產出食物和副產品發展養殖,減少養殖業需求的農副產品運輸距離,為養殖、加工廢棄物生產的有機肥料還田提供方便。通過養殖業實現過腹還田,形成良性的生態種養循環農業。

有機質農業不同于遙不可及高門檻生產條件的有機農業,有機質農業是耕育農業、三生農業的基礎,致力于提高土壤保育和維系土壤健康的農業(呼吸農業)。耕育農業要求保持有機培肥理念與現代農業結合之路。耕育農法強調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是土地的精華,具有養育、生態以及社會保障等多種功能。它支撐生物生長生活。土壤還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土壤也為動物及人類立足于生物圈提供了豐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級生產獲得的植物產品,也包括次級生產獲得的動物產品。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

二.有機質農業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產出失去平衡,隨之而來的是化學污染,土壤板結,土壤理化性狀、團粒結構破環,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氣性、酸堿度變差,有機質含量降低,營養失衡。生產的農產品質量變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健康食材的需求,引發對土地的數量和土壤質量都來越高的需求,維系優質可持續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脫胎于傳統農耕的有機質農業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土地是生存之本、土壤是健康之源。土壤有機質是指土壤中源于生命的物質,是土壤中除礦物質以外的物質,是土壤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土壤有機質含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可以說沒有土壤有機質就沒有土壤肥力。“有機質農業”概念是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在2009年1月安徽亳州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項目規劃中首先提出。有機質農業是健康土壤和農業生產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產出健康的生態食材,有機質直接影響著農田、生態、植物健康,間接影響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有機質農業積極致力于利用耕育農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土壤,使農業生產回歸健康生態本源。

6

三.有機質農業遵循養分歸還學

《養分歸還學說》指出:“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每次收獲必從土壤中帶走某些養分,使土壤中養分減少,土壤貧化。要維持地力和作物產量,就要歸還植物帶走的養分”。而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模式是種植的農作物的籽粒是作為人食物和家禽、家畜的飼料來源,部分農作物秸稈用作燃料,部分秸稈用于發展食草動物的飼料,生產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人畜禽的糞便用于發酵還田。

有機質農業農田產出的優質生態農產品和秸稈等副產品,最大限度將農業生產和加工的廢棄物綜合利用,其生態食材作為人類健康生活的食物和動物健康養殖的飼料,種植和加工農副產品以及作物秸稈用于養殖飼料、飼草和生態肥料。將人畜糞便通過沼氣或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優質肥料用于還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機質養分,為下一年有機質農業種養創造條件。實現優質有機質農田、生產優質生態食材、供應生態餐桌和市場良性循環。

四.有機質農業是土壤保育的結果

土地保育技術是對土壤施肥、耕作、農田治理、土壤質量評價技術的統稱。包括農業投入品肥料、機械、農藥等,以及施肥、耕作、標準等。多年來,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水土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土壤本身很脆弱,也需要不斷滋養與呵護。提高土壤肥力、保護生態的另一個有力手段是推廣應用有機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動及其代謝產物與植物根系進行相互作用,可以達到促進營養元素吸收、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提高植株抗蟲防病能力的目的,同時微生物有機肥料的成本較低、環保安全、易推廣、原料充足,非常符合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方向。

生態保育是“保護與復育”,保護是針對生物物種與其棲息地的保存與維護,復育是針對瀕危生物的育種、繁殖與對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改良和重建工作。以生態學的原理,監測人與生態系統間的相互影響,包含對于生態的普查與監測、野生動植物的飼育、自然景觀生態的維護工作等,并協調人與生物圈的相互關系;以達到保護地球上生物物種與不同生物群落所依存棲息地的目的,維系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永續維護。

7

五.耕育農法是有機質農業的保障

人類的發展,要建立在原有的文明基礎之上,前人一些原本的優良的文化不能完全拋棄。放棄了根本,也就根基。同理,拋棄古人一些原有的風土民俗精粹,只會是粗暴的替代。耕育體系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傳承保留原有的一些優良質量,培育新的或更進一步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耕育文明。在土壤耕作利用過程中,需要不斷改良保育土壤,以確保土質不會在連續利用中退化,令土地更能發揮、保持其自然的生態功能,包括為生物提供食物能量、凈化空氣和儲存生物基因,從而改善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活質素。

目前,全世界優良的土地后備資源開發殆盡,而且現有良田又因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被不可逆轉的占用。如果土地侵蝕仍以目前的速度繼續下去,給人類帶來危害。土壤的流失,而土壤是維持生態體系極重要的成份,大量糧食生產賴于此。保育就是發展,自然生態土壤保育良好的田園,風光壯麗與朝氣蓬勃,從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鳴聲、空氣的芬芳、食材的可口都能豐富人生,啟發靈感。

六.有機質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方式

在大自然的生態體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最基礎、最根本的因素。健康土壤事關糧食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事關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減排能力的生態涵養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土地是生態之源、土壤就是健康之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有機質過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結,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機質本身就是養分的儲藏庫,同時深刻地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同時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機質深刻影響水分的存儲。土壤有機質也深刻影響著土壤的質地和結構。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可以形成穩定的大量的有機無機復合體,具有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僅抗土壤侵蝕,也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氣條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中自然形成龐大的食物網,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是土壤活力的來源,從養分轉化直到病蟲害控制,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六月丁香婷婷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 亚洲色国产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