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政協協商
應對“天災”,別怕!
人民政協網7月13日電(記者 崔呂萍)近期,洪澇災害已導致我國1770.7萬人次受災,84.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7月4日以來,212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72條河流超保,19條超歷史紀錄。太湖持續15天超過警戒水位。截至發稿,水利部將水旱災害防御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面對這輪“天災”,4位與防汛救災密切相關的全國政協委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帶來了防汛救災的新進展、好消息和長遠建議。
“城市變孤島?我管你!”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興凱一刻未休息。白天主持參與院里的工作會議,晚上思考如何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應對當前洪澇災害。
“這些天,我有3個直觀感受:一是我國雨情、汛情及其災情的監測預警預報基礎能力顯著增強;二是應急風險分析研判、會商調度、指揮應對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三是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兩年多來的應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來,應急管理部建成應急會商調度指揮視頻會議系統,實現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全覆蓋;打破‘信息孤島’,建設應急管理‘信息云’和云平臺取得重大進展;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建成煤礦安全線上調度系統等,這些在抗擊疫情、近期防汛救災中經受住了檢驗,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張興凱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和近期洪水,讓很多業內人士認識到,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已顯得極其重要和緊迫。
為此,張興凱建議:可根據產業“升級換代”技術更新和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將工業互聯網應用于工業活動的應急管理,重構一個行業領域的廣域工業,激發生產力要素活力,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形成“工業互聯網+工業應急”技術體系;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安全應急效能為目標,基于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系統安全、風險管理、情景構建等技術和方法,從“云”“數”“網”三方面構建城市安全應急“智慧化”平臺;基于5G實現多維度的快速安全數據采集傳輸,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進行多維度、多重、復雜變量的風險識別,基于人工智能快速研判風險,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融合系統安全理論和方法,再創新地震、地質災害、水旱災害、疫情、森林火災、生產安全等重大風險監測預警預報技術。
“洪水沖走家當?我保你!”
“截至7月10日,廣東、廣西、江西、重慶、四川、湖北、安徽、貴州等災情較為嚴重省區因災共接到理賠報案18.6萬件,估損金額56.2億元,已賠付20.9億元。”在接受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帶來了最新數據。這其中,周延禮特別舉了廣東省的例子:“強降雨觸發了廣東多地市的巨災指數保險賠付。2020年度,廣東省巨災險保費收入約2.8億元。截至7月5日,廣東省巨災指數保險預計賠付2.9億元,已賠付2.17億元,可以說,保險業有力地支援了當地政府的抗災救災。”
“有不少賠付案例讓我很感動。比如說,有一天,湖北荊門市交警支隊122指揮中心接到報案,一對中年夫婦在生態運動公園南側被困,水即將淹至車頂,兩人無法從車內逃出,人保財險荊門市分公司警保聯動的理賠人員接到調度電話后立即出發,及時趕到現場對市民展開救助,涉水來到車旁敲碎車窗,將中年夫婦從車內成功救出;再比如說,四川合江農戶因強降雨受災,農戶飼養的育肥豬、能繁母豬、魚被洪水沖走,中華財險四川合江支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清理承保標的受災損失,還主動到現場理賠了洪水沖走育肥豬5頭、能繁母豬4頭以及被淹魚塘15畝,支付保險賠款近2.7萬元,這對農戶來講是雪中送炭。”
災情當前,報理賠;洪水退去,保生產生活。周延禮建議,未來,應積極協調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研究出臺地震、洪水、臺風等巨災保險的支持政策,支持指導地方政府結合當地特點積極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健全完善巨災保險制度,推動巨災保險普及,更好發揮保險在地震、洪水、臺風等巨災中抗災救災的作用。
“大雨幾點幾分來?我提醒你!”
“預計從當前至7月18日,云南西北部、四川東部、重慶、貴州東部、江漢南部、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黃淮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降雨量有150~300毫米,局部地區可能超過40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累計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區偏多2倍以上。”在接受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仍不忘提示大家,注意水患。
在廣西桂林,暴雨預警實現了未來3小時預警區域精準到鄉鎮級別,雨量預報精細到毫米;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約50名網格員擔任災害預警員,在各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拉網式巡查,氣象部門通過“網格+氣象”平臺建設,第一時間向網格員(災害預警員)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全力提高基層網格應對氣象災害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防汛搶險,天氣預報是第一道防線,我們欣喜地看到,各地創新預警模式,給地方政府和百姓留出了應對暴雨的時間。”朱定真這樣說。
而針對汛情對經濟生產、人民生活產生的影響,朱定真也給出了3條建議: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相關部門要嚴格落實各項責任制,時刻保持實戰狀態,確保防汛人員隊伍組織到位、任務落實到位、制度執行到位;二是深化部門合作聯動,形成綜合防災減災合力,進一步加強與應急管理、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會商、聯合預警、聯合發布,加強與農業農村、交通運輸、城市運行管理部門溝通協作,確保各行業安全運行;三是企業要根據當地汛情和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做好應急預案防災預案,特別是文化旅游和景區管理部門要密切聯動,做好進入山區、河道景區游客的風險教育和應急管理。
“斷水斷電斷網了?我守護你”
早在今年4月15日,國資委與應急管理部就聯合召開過中央企業安全生產工作視頻會議,對應急救災工作提出要求。7月3日,國資委印發《關于切實做好防汛應急準備工作嚴防發生各類災害事故有關事項的緊急通知》,要求各中央企業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突出重點,完善預案。同時要求企業服從地方黨委、政府的統一指揮,發揮人才、技術、裝備優勢,做好參與社會搶險救災的準備。
7月11日,長江水利委員會決定,減小三峽水庫出庫流量至1.9萬立方米每秒,減小丹江口水庫下泄流量至500立方米每秒,后續將根據水雨情變化,滾動會商,及時優化調度方案。與此同時,水利部調度長江上游金沙江和雅礱江水庫群配合三峽水庫聯合攔洪,減小匯入三峽水庫的洪量。“這既充分說明了三峽工程巨大的防洪攔蓄作用,也為長江中下游實施攔洪錯峰調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徐福順這樣說。
房子沖塌、斷水斷電斷網、公路鐵路受損、泥石流和山體塌方……這些天,央企員工奮戰在解決這些險情的一線。而據徐福順了解,在今年的抗洪搶險過程中,很多企業的科技優勢被發揮出來了。
“比如,航天科技所屬中國衛通、中國四維緊急調配衛星資源,保障了受災地區基礎通信的應急需求,配合完成了包括中國移動抗災超級基站、應急通信車在內的多次衛星通信應急保障工作;航天科工湖南航天遠望公司利用JL-100型系留艇,在駐空監測防汛抗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搭載的監控系統監視5km范圍內的洪災、堤壩、人員落水等情況,為防汛方案制定和人員解救等工作提供清晰畫面和實施跟蹤數據……”眼下是7月中旬,離汛期結束還有段時間,徐福順希望,這些來之能戰的高科技“預警救援隊”,能戰無不勝。
“這次抗洪搶險的一個啟示是,我們還應著力提升應急裝備科研能力,針對應急保障高端裝備、多功能多用途通用裝備短板,要結合央企優勢,組織開展研發攻關,特別是在軍民融合領域,加大‘軍轉民’‘民參軍’力度,提升特種裝備整體水平。”徐福順這樣建議。
“同時,要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在抗洪搶險中的應用,我建議,研究建立重大公共安全應急情況下數據共享、中央企業發揮獨特作用機制。提升中央企業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利用大數據的能力,為應急情況下發展趨勢預測、防控策略選擇提供有力支撐。”徐福順這樣表示。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應急 防汛 救災 預警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