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論>建言札記
從歷史故事看建言資政
仔細品味這則故事,可以讀到與建言資政的一些基本要素。
要素之一:建言、諫言與薦言。所謂建言,是指提出建議和主張。建言一詞最早出自于《老子》:“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此處建言,亦若常言。與建言意義相關聯(lián)的詞語還有諫言和薦言。諫言是規(guī)勸尊長,“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薦言為舉薦人事,如“薦言禹善《論語》”。依循古人的文化理念,于今以“建言”一詞來概括“諫言”和“薦言”的語義,這誠然是融會貫通的時代明智之舉。
要素之二:資政、咨政與執(zhí)政。資者助也,資政意為協(xié)助治國理政,如唐代道宣的“資政所由,唯恃臺輔”,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及后來的《資政新篇》等,大概都是這個意思;咨者詢也,源于《詩經(jīng)》的“載馳載驅(qū),周爰咨詢”“先民有言,詢于芻蕘”;咨政謂面向民間,“每有大事,必相咨訪”,請教和詢訪治國方略;執(zhí)者行也,執(zhí)政乃掌管和行使國家政權,如《左傳·襄公十年》:“有災,其執(zhí)政之三士乎?”資政、咨政與執(zhí)政,三者相互資生、互為促進,既各有側重又密不可分。
要素之三: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建言資政是職責也是手段,凝聚共識是方向也是目的。通過語言或文字表達,陳述主張和觀點,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執(zhí)政者治國理政提供決策參考,從而匯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實現(xiàn)國家與個人的共同利益。建言資政擁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富含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建言之“說”與納言之“聽”的互動過程中,將資政、咨政和執(zhí)政統(tǒng)一為互惠共生結構,以促進治國理政價值的最大化。
要素之四:以和為貴與共襄偉業(yè)。“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建言資政遇事講究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孜孜以求“人人為公”“天下大同”的精神慰藉和靈魂家園。“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崇尚平和、兼愛非攻,與人為善、和衷共濟,是齊心致力于成就事業(yè)的重要構件。風雨同舟則贏,同心同德則進,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弘揚的處世美德,從而迸發(fā)出商以求同、協(xié)以成事的政治活力。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基于文化自覺,人們還可感悟出建言資政的一些基本特質(zhì):
是一種忠誠擔當。“愛之之心,愛之之力”,由忠而誠者,表達了人與人、人與國家和諧關系的尊重以及對道義的擔當。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包涵著古代上下雙向溝通的公共關系思想;鄒忌諷齊王納諫,“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機智地傳遞了革除蒙蔽的從政謀略。
是一種家國情懷。《孟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深厚的家國情懷鑄就了國人悠久的性格氣質(zhì),孕育出中華兒女重感情、有抱負,對待國家、人民、親友一片真摯的情愫。觸龍勸說趙太后:“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闡明了家與國彼此之間的共通點;“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浸染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是一種胸襟氣度。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始終是中國有識之士崇尚的一種高貴品德。唐太宗以寬容大度的涵養(yǎng),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真諦,聽從魏征、王軙等人的勸誡,“陛下若以為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心情為之大悅,廣施義舉而天下歸之。
是一種濟世仁德。何以度蒼生?眾人共仁德。若只考慮自我,為名利奔波不已,是為哀痛。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張仲景面臨傷寒肆虐、疫情橫行,向“馳競浮華”的權貴階層發(fā)出警示:“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nèi)”,“忘軀侚物,危若冰谷”!鑿鑿有據(jù)、振聾發(fā)聵的建言,彰顯的盡是濟世仁德。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常委,江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人民政協(xié)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建言 資政 故事 歷史 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