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脫貧者說 脫貧者說
馬阿力木:聽家鄉號召 在溝里掘金
自從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布楞溝,35歲的東鄉族青年馬阿力木再也沒想著離開。20多年前,為了生存,年僅14歲的馬阿力木迫不得已離開家鄉;如今,他下決心要安下心來,創一番事業。馬阿力木覺得,“家鄉變了,充滿了希望”。
布楞溝,東鄉語意為“懸崖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一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一度是當地最偏僻貧困的村。“那時,村里沒有學校,要上學就得翻越大山,走幾十里山路。”到了上學的年齡,馬阿力木和村里很多小伙伴沒能上學,整天在大山里游蕩。
年紀大一些后,馬阿力木開始跟著父母上山勞動。布楞溝干旱少雨,農民辛苦勞作,收成卻十分有限,很多人家生活貧困,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真正感受到生存的壓力,是馬阿力木1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馬阿力木是男孩中的老大,生活的重擔一下壓在了他的肩上。可在布楞溝,再辛苦勞作,也難以維持基本溫飽。1999年,只有14歲的馬阿力木選擇走出大山,“只有出去才能讓一家人看到希望”。
經人介紹,馬阿力木來到蘭州的一個土建工地,沒念過一天書的他只能干搬磚、扛沙子、攪拌混凝土之類最辛苦的活兒。勤勞又能吃苦,幾年下來,馬阿力木除寄一部分錢補貼家用,自己也攢了一小筆錢。東鄉農村有養羊的習慣,也帶動了一批以販羊為生的小生意人。聽說地處河西走廊的張掖、武威農村大量養羊,也有老家羊販子在河西地區販羊,2008年,馬阿力木開始嘗試做羊販子,“運氣好了,一只羊也能賺上百塊”。
做小生意比干小工輕松一些,可做買賣與人打交道需要動的腦子也多,馬阿力木逐漸意識到沒讀過書給自己造成的障礙,從那時起,他開始努力學習,識字、寫字,練習簡單的數學計算。
常年在外,馬阿力木也在關注著家鄉的發展。2013年,布楞溝進入新紀元。當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來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并留下了“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的殷殷囑托。
很快,沉睡了千百年的布楞溝醒了。由中石化援建的水泥路開始動工;異地集中安置的新農村開始奠基;世代盼望的自來水翻山越嶺鋪設管道;幼兒園和小學校開始新建;一條鏈接東鄉縣城和外界,橫穿布楞溝村的二級公路開工新建……
“布楞溝要發生巨變。”這是2013年回老家時,馬阿力木個人的強烈感受。他決定留下來,不去外面奔波,就在村里找機會、謀發展。
剛開始,看到村里到處都是工地,給的工錢也不錯,馬阿力木就在家門口的工地上干活兒,“每天都能回家,和家人在一起”。
隨著時間推移,一個新布楞溝村在大山深處展露新顏;平整的水泥路修到了村頭,分散在山溝里的農民搬進了集中新建的新農村,清亮的自來水通進了家家戶戶的院子里,新建成的學校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聯通外界的二級公路在村里專門修了服務區……
布楞溝在變,馬阿力木的思想也在變。在村里務工那幾年,他積極學習,通過移動互聯網了解外面的信息。聽說黑枸杞行情好,他嘗試在村里種枸杞,由于市場行情大幅波動,雖沒掙到多少錢,但他對市場經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村里辦起了扶貧車間,他第一時間讓妻子報名在扶貧車間上了班;村上開辦幼兒園,他第一時間給孩子報了名。“一定要大膽嘗試、探索新事物,有行動,加上不斷學習,就會有未來。”馬阿力木說。
去年,村里決定發展集體產業,嘗試木耳種植,馬阿力木第一個響應號召。木耳種植有一定的技術門檻,需要技術培訓,馬阿力木和妻子報了名,被村上選中,前往臨近的那勒寺鄉參加集中培訓學習。
“溫室大棚的溫度如何調?如何澆水施肥?怎樣采摘……都有講究,是很精細的工作。”今年4月,馬阿力木和妻子培訓結業回到布楞溝村,和村委會一班人開始籌劃木耳產業發展。在幫扶單位中石化的支持下,他們很快在山溝里搭建起了6個木耳大棚,開始嘗試培育木耳,時常請專家前來指導。
“第一茬是我們根據所學進行實地培育,請專家來指導,培育成功后,再由我們指導大伙兒來培育,要吸引更多農戶參與木耳產業發展。”自從大棚開始運轉,馬阿力木和妻子就每天都在大棚里上班,及時掌握溫度、濕度,根據木耳生長情況進行科學培育。目前,第一茬木耳長勢良好,就等采摘上市。
“山區的木耳品質好,市場供不應求。”有了種植黑枸杞的經歷,馬阿力木更加重視市場調研,據他實地考察,本地產木耳因品質好,深受消費者歡迎,一斤能買到60多元,不愁銷路。
“在布楞溝的大山里還能種木耳,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高山鄉人大主席馬如福對布楞溝村的一切都很熟悉,如今,看到馬阿力木和妻子帶著群眾種木耳成功了,村里發展集體產業有了希望,不禁感慨萬千。
“路通了、水來了,溝里也有了互聯網,人人都可以上網學習、了解外面的世界,布楞溝再也不封閉了。”馬阿力木決心不斷學習,把木耳種植技術掌握好,傳授給更多的農民,大伙兒一起投身這個富有“錢景”的產業,一起致富奔小康。
昔日苦瘠甲天下,如今徹底變了樣。近年來,前來布楞溝村觀摩學習的人越來越多,馬阿力木又有了新想法,要開一家農家樂,“讓來的游客能品嘗地道的東鄉農家宴”。他已經找了一塊空地,就等相關部門批準,盡快啟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詞:聽家鄉號召 在溝里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