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資訊
研學游“蹭”博物館,殿堂如何變課堂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美術館、博物館、科學館等文化場館都是幽靜所在。或古樸典雅,或清新閑逸,讓人不由得就放低了聲音,也放慢了腳步。然而適逢暑假,這種約定俗成的寧靜被打破。近日,上海一家博物館發出聲明,表示大量企業在館內辦有償研學等活動,許多活動團體在館期間并未遵守博物館參觀規范和公共場所文明規范,極大影響了展廳秩序和文物安全。 一邊是人頭攢動的研學游,一邊是大門敞開的博物館,何以產生摩擦?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對大多數免費開放的文化場館來說,仿佛有“一肚子委屈”。作為公益性文化場所,傳播文化、科普知識本是職責所在。尤其是近些年,大大小小的文化場館乘著數字化、信息化的東風,從更加智慧、精美的策展,到辦起科普講座、提升互動體驗,再到愈發細致、生動的講解,努力讓文化和知識觸手可及,走向更廣闊的人群。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渴望觀眾上門還來不及,又怎么會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想法呢?
“免費的午餐”自然來之者眾,受到一些商家的垂涎也在所難免。事實上,一些市場機構將文化場館包裝成研學的噱頭進行有償銷售,甚至冒用文化場館的名義誤導消費者。這不難理解,涼爽的溫度、現成的道具、免費的講解、舒適的環境,這簡直就是校外課堂的“天時地利”。 精心設計的貼心之舉,反倒成為別有用心的營利手段,還擠占了有限的公共資源,文化場館也就有苦說不出。
倘若光是“蹭”也就罷了,有的研學游還不讓人省心。要知道,研學旅行的旺季,通常也會趕上文化場館的人流高峰。當活潑好動的孩子邂逅幽雅靜謐的文化場館,本就需要耐心引導、細心講解。但現實卻是,“熊孩子”穿梭打鬧,毫不顧忌珍貴展品;團隊“講師”河東獅吼,嚇得旁邊觀眾一個激靈;組織孩子席地而坐,甚至堵塞安全通道。凡此種種,不但影響了廣大觀眾的參觀體驗,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更讓人擔憂的是,一些研學游傳遞的知識不嚴謹、不準確、不科學。以博物館為例,每個展陳側重不同主題,每件文物都是沉淀的知識。可有的研學游設計隨心所欲,講解同樣毫無章法,有時還會因為自身儲備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出現誤解乃至曲解的情況。家長花費高價,孩子求知若渴,研學換來的卻是錯誤知識的灌溉,不僅誤人子弟,還造成對歷史文化的曲解、對公共資源的誤用。
都說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到大千世界、去草木深處,深思書本之余、探索課堂之外,堪稱百利而無一害。研學游的魅力,就在于兼顧了“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性體驗”。然而,火熱背后,問題也不少:組織者、承辦方五花八門,一些機構并不具備資質;原來的旅游項目改頭換面成為研學項目,價格卻翻了數倍;游中研學變成多游少學、只游不學、走馬觀花的“打卡”式參觀……無論哪種,都背離了最初的用意,讓研學游變得低效甚至無效。
由此而言,研學游的初衷沒錯,博物館的聲明也沒錯。 所謂的矛盾,根本在于游和學的失衡。其實,研學游的關鍵不是要走得多遠,而是有沒有真正領略路上的“風景”。沒有人會比自己更懂得腳下的路。倘若在家門口的非遺工坊、紅色經典就能學有所獲,在不遠處的田間地頭、青山綠水就能心生感慨,這樣的游學同樣引人入勝。相信隨著更多研學資源的供給和普及,研學旅行的“套路”注定不復,文化場館的“抱怨”也將不再。
這正是:隨心所欲請往他處,輕聲細語請入斯門。(文 | 管璇悅)
編輯:楊嵐
關鍵詞:研學 學游 博物館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