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十四五”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或將“大步前進”
日前,國際環保公益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能源研究院(環能院)發布《建言“十四五”———中國既有公共建筑節能工作的困境與突圍》報告顯示,既有公建節能原地踏步的局面有望在“十四五”得到改善。
困境:既有公共建筑節能“原地踏步”
我國建筑能耗在全國能源消費中占比超過20%。其中,包括醫院、學校、寫字樓、商場在內的公共建筑能耗占全部建筑能耗的38%,是建筑能耗中比例最高的一部分。
2016年12月1日正式實施的《民用建筑能耗標準》對建筑整體總能耗提出了指標。
但遺憾的是,既有公共建筑節能卻一直“原地踏步”。
在發布會上,專家坦言,“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建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節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相比之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既有公建)的節能工作推進緩慢。
對制約我國既有公建節能的因素,報告從導致節能項目難以獲得立項和立項后節能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兩個方面進行了梳理。
一方面,業主或運維方缺乏節能立項的動力。由于建筑的核心業務是提供空間使用服務,進而創造經濟價值,因此業主一般并不重視建筑節能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業主和相應的服務機構缺乏對節能工作系統性、可持續性的認識,市場上又缺乏具有明確指導性和實操性節能量驗證規范,導致已開展的節能項目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加劇了業主對待節能工作的消極態度,形成惡性循環。
即使立項,改造后的既有公建節能效果也并不盡如人意。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能院副研究員魏崢認為,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復雜工程簡單化。二是簡單工作短視化,即使是很簡單的工作,我們目前做得更多的是哪壞了換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三是缺乏細化的節能量測量驗證規范。
“比如家里做空調節能,我只要把能效很低的家用分體空調直接換成高能效空調就可以了,而大型商業寫字樓的節能工作卻不是只是換個設備這么簡單。我見過一個改造中央空調系統的節能項目,換了冷源和末端空調設備,但整個輸配的管路沒有換。這相當于心臟全換新的了,四肢全換新的了,但血管堵塞問題并沒有解決。這也就造成之前設置的各種節能的變頻的設備不能按照預期發揮對應的作用,節能項目缺乏系統性。”魏崢表示。
機遇:既有公共建筑將釋放節能潛力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對建筑能耗管理的相關政策不斷加碼。
國家七部委在2019年發布的《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中,從制冷系統整體和單體設備兩個層級提出了節能要求:“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這是政府第一次以分系統能效來指導和約束公共建筑中節能工作的開展。
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提出了進一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的要求。
專家們看來,鑒于我國減排壓力有增無減,未來的社會發展將面臨來自建筑行業能耗增長和環境容量縮小的雙重制約,但這也說明未來的節能潛力將更多地來自建筑行業,尤其是基數大、能耗強度高的既有公建。
報告也指出,“十四五”期間,公共建筑仍將在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載體。一方面,隨著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比重持續增加,辦公樓、商場、醫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強度也會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公共建筑的衛生與健康問題得到更多重視,隨之帶來的建筑設備和機電系統更新升級可能進一步加大能源需求,從而推高相關建筑的能耗。因此,公共建筑能耗的占比可能進一步增加。
報告認為,既有公建節能原地踏步的局面有望在“十四五”得到改善。
“我們梳理下來大概是五大機遇:一是節能意識提升。二是節能窗口期到來。三是房地產行業轉型會促進節能工作。四是分系統能效指標管理變成了可能。五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大發展,使得節能有了更有利的工具。”魏崢說。
報告指出,全社會節能意識提升讓不節能的建筑面臨全方位壓力。得益于政府多年的節能減排工作,全社會對節約能源、提高效率、保護環境和自然等宏觀層面的概念已形成共識。
此外,一些城市也在探索有效化解以上障礙的新模式,比如上海市長寧區通過加強源頭控制、全過程咨詢等方式,累積了有效的經驗。這些變化都為影響和推動更多建筑業主和租戶采取節能行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在這樣的氛圍下,政策如果能提供行之有效的節能行動指導,可望收到高于以往的社會響應度。”專家表示。
挑戰: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政策指導
報告認為,既有公建節能工作提速的大環境十分有利,要解決的是具體的、最后一公里的政策指導。
報告認為,“十四五”階段能否破解長期存在的既有公建節能難題,大幅度提高節能比率和效果,將取決于政策能否下沉到實用層面,并滿足用戶的需求。
報告建議主管部門要改變政策引導思路,放棄以往的財政補貼、經濟刺激的思路,轉而對業主及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進行倡導和表彰,從而鼓勵其擔負起更多的環境責任。同時,鑒于建筑大修是推動業主采納節能措施的契機,“十四五”階段是20年一遇的好時機。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能院院長徐偉認為,針對既有公共建筑節能工作,主管部門可以采取“胡蘿卜+大棒”的方式。“從全球經驗來看,既有公共建筑節能難以完全依靠市場化收益完成。為此,建議相關部門出臺相應的鼓勵措施,激勵建筑業主參與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教授龍惟定則指出,要落實既有公共建筑節能工作,需要實行能耗限額的制度,在現有標準上進一步細化到各個行業,對超過能耗限額的建筑方實施加價機制,提高業主節能意識。
在技術層面,報告提出了全面推動分系統能效提升的概念,由關注水泵、冷機等單個設備的能效,轉向關注制冷系統、新風系統等的整體能效,為下一步推動建筑整體的能效提升提供支撐。
此外,鑒于目前國內企業的節能設備、產品、系統方案和服務水平已逐漸趕上知名國際企業,報告還建議主管部門,大力扶持國內企業快速發展壯大,進而推動我國節能技術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編輯:秦云
關鍵詞:十四五 公共建筑 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