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奏響社會扶貧“大合唱”
湖南日報記者 肖霄
通訊員 歐陽恩雄 肖又軍
幾場秋雨過后,洞口縣天氣愈發涼爽。9月16日,醪田鎮湛田村文秀學校建設基地在抓緊施工,干得熱火朝天。
去年8月,醪田籍企業家廖志文響應“親鄰回鄉,扶志扶智”號召,捐資400萬元,支持家鄉發展教育事業,興建文秀九年一貫制學校,解決湛田村及周邊部分學生需早出晚歸到鄰近的隆回縣上學的難題。
“雖然因疫情耽誤了進度,現在抓緊趕工,可確保下個學期正常開學。”醪田鎮黨委書記關輝雄說。
今年來,洞口縣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持續開展“戶幫戶親幫親,互助脫貧奔小康”活動,奏響男女老少共同參與、遠親近鄰共獻愛心、線上線下同步發力的社會扶貧“大合唱”。
截至9月15日,活動參與人數達12.7萬人次,愛心幫扶超13萬次,共募集幫扶資金3856萬多元,幫助貧困戶增收1.55億余元,實現貧困人口受益全覆蓋。
線上線下齊發力,壯大幫扶“朋友圈”
今年初,雖然疫情暴發,洞口縣長塘瑤族鄉大公村貧困戶肖輝(化名)卻一刻也沒閑下來。他忙著收購大豆原料,加工制作豆腐,疫情期間收入達3萬元。
“去年5月,我在幫扶工作隊指導下,通過‘中國社會扶貧網’,發出想要一臺豆腐加工設備的需求;沒過多久,就有愛心人士給我送來一套價值近1000元的新設備。”有了設備,肖輝燃起了創業熱情,在打工之余制作豆腐、豬血丸子等產品銷售,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2017年8月,洞口縣委社會扶貧辦成立,創新推出“縣設辦、鄉設站、村設點”的全覆蓋模式,組織193名黨員干部擔任信息管理員,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注冊,借助“中國社會扶貧網”發布需求。
為解決幫扶主體和貧困群眾之間“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洞口縣委社會扶貧辦按照“互聯網+社會扶貧”思路,積極搭建社會互助、萬眾幫困的線上幫扶大平臺。目前,該縣已在“中國社會扶貧網”發布愛心需求超12萬條,累計受捐449萬元,居全省前列、邵陽市第一。
各職能部門立足自身職責,動員全縣公職人員、村組黨員干部、洞口籍鄉賢,全面搭建親鄰互助的線下幫扶平臺,壯大社會幫扶“朋友圈”。
洞口縣衛健委創新推出“1+1+2”模式,把24個鄉鎮分成7個片,采取7個醫院分別包1個片,1個醫生包2個患有慢性病或重癥病的貧困戶,并長期擔任“健康顧問”。80余名專家及200余名醫務人員為貧困村年老體弱、患慢性病的困難群眾,共提供醫療服務1萬余次。疫情防控期間,各醫院上門給貧困群眾提供免費體檢、義診、健康指導等服務,免費發放防疫藥品、捐贈康復器具,為貧困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洞口縣總工會等單位出臺措施支持消費扶貧,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醫院、學校等積極參與。目前,全縣基層工會4萬余人已購買貧困戶各類農副產品1460萬元。
親鄰回鄉“手拉手”,智志雙扶促脫貧
針對產業發展等重點難點問題,洞口縣以開展“親鄰回鄉,扶志扶智”行動為載體,宣講脫貧攻堅政策,開展技能培訓,實現智志雙扶。
目前,全縣累計籌集幫扶資金1000余萬元,建設省內首所“馬云鄉村寄宿制學校”,引導“蕓寧助學金”、大邵公益等社會力量加入,受益學生達5600人次。
現在正是秋茶采摘季節,設在古樓鄉的湖南古樓雪峰云霧茶有限公司機器轟鳴。“肖總回鄉后盤活了茶廠,即使疫情期間,山里的茶葉也不愁銷路!”貧困村民胡小清說。
幾年前,洞口籍企業家肖冬紅響應家鄉號召,回鄉接手改制的古樓茶廠,創辦湖南古樓雪峰云霧茶有限公司,通過收購茶葉、提供就業崗位等,帶動全縣5個鄉20個村1.2萬多人從事茶產業。
以種養等本地優勢產業為重點,洞口縣委社會扶貧辦引導各界愛心人士,廣泛參與產業扶貧。該縣169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29個,幫扶34711名貧困群眾發展產業。
高沙鎮溫塘村貧困村民付仁東有養蜂技術,在村委會幫助下,申請扶貧貸款,擴大家庭養蜂規模,年產蜂蜜1000多公斤,年收益超10萬元,是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少農戶前來討教養蜂技術,購買種蜂。現在,全村養蜂農戶達到30戶,其中5戶養蜂規模在20箱以上。
“付大哥養蜂技術好,我愿意跟他學,現在我的蜂箱有30個了。”貧困村民楊愛冬對記者說,今年蜂蜜銷售受到疫情影響,但也賣了200多公斤,收入2萬多元。
通過能人帶動,洞口縣各界積極對接貧困幫扶對象,掀起“戶幫戶親幫親,互助脫貧奔小康”熱潮。
關鍵詞:奏響社會扶貧“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