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廈門與臨夏的扶貧協奏曲
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自2010年6月起由廈門市進行結對幫扶。從鼓勵國企帶動民企參與扶貧,到兩地營商環境嫁接,再到人才共享……10年時間里,廈門市先行先試,在臨夏這片熱土積極進行跨區域扶貧協作的實踐探索。如今,廈門與臨夏已奏響東西相牽、海陸相連的扶貧協奏曲。
機制創新讓東部企業扎根深度貧困地區
“2015年以前,幫扶主要關注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問題,之后市里派駐干部到臨夏,工作重心開始轉向產業幫扶。”廈門市工信局副局長葉健說。
廈門市發揮國企資金優勢,通過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建設產業園“筑巢引鳳”等方式幫助產業協作項目落地。
位于臨夏和政縣的廈琳鞋業公司由廈門市屬國企廈臨公司和民企古琳達姬公司合作成立,訂單和技術均來自古琳達姬公司,目前已產生經濟效益。“民企的優勢在于有訂單、技術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管理經驗,但缺乏資金,國企剛好與之優勢互補。”廈臨公司副董事長李勇說,目前廈臨公司與民企合作成立了12家企業,帶動1500多名貧困戶增收。
臨夏集和興產業園內,多棟工廠大樓已經完工。夏潤高原農業公司總經理黃雄越說,企業2019年到臨夏考察建廠事宜,很快入駐園區。“租金減免每年可以為我們節約幾十萬元成本,配套齊全的現有廠房節省了建廠時間,讓我們趕上了今年的采摘季。”
“租金減免之外,企業最看重的還是避免了自建廠房流程和資金投入。”負責園區運營的臨夏集和興貿易公司總經理吳世欣說,多家企業關注產業園建設,正與他們協商入駐事宜。
在國企帶動民企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下,廈門產業幫扶打開了局面。截至今年8月,廈門累計為臨夏引進企業57家,實際到資6.2億元,通過吸納就業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人口1萬多人增收。
觀念轉變推動營商環境改善
一些受訪企業負責人坦言,初到臨夏時,當地企業注冊和證件審批流程長、效率低,部分基層干部服務意識較弱。
對此,廈門市向臨夏派駐800多名幫扶干部,從規劃設計到行政審批,推動新的服務理念在臨夏落地生根。
如今,臨夏當地黨政干部經常到企業走訪,詢問有什么困難需要解決。
“楊縣長現場辦公,幫助解決我們員工乘坐公交車問題。贊!”9月4日,吉美包袋公司經理周金敏發布了這樣一條微信朋友圈,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公司最近新招了100多名工人,有的工人家離公司比較遠,不在公交車覆蓋范圍內。”周金敏說,當地一位副縣長調研時得知情況后,現場打電話和公交公司協調。
當地干部觀念正在發生轉變,與此同時,當地貧困戶也逐漸走出農業思維。東部企業帶來現代化管理經驗,昔日農民逐漸轉變為成熟的產業工人。
“剛開始3個月非常難熬,一些員工不適應工廠工作模式,經常上班遲到、隨意請假。”臨夏同樂雨具有限公司經理劉崗虎說,公司購買了一些知名企業的講座課程,周末下午組織帶薪聽課,員工視野拓寬的同時,觀念也逐漸發生轉變。
“10年幫扶下來,臨夏發生很大變化,最可喜的是發展觀念的轉變和營商環境的優化。現在我們正在推進臨夏干部到廈門掛職,把經濟特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理念帶回去,這是臨夏長期發展所需要的。”廈門市委宣傳部長李輝躍說。
“捆綁式、一體化”發展未來可期
從廈琳鞋業公司出發,行車幾公里后,李勇把車停在了一處在建工地的門口。
“這就是我們的新廠區,前面是辦公樓,后面是兩層共1.2萬平方米的廠房,旁邊一棟是宿舍樓。”指著不遠處的幾棟大樓,李勇興奮地說,“以前我們做鞋主要是來料加工,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物流成本高,利潤空間小。有了新廠,我們就可以做整鞋生產甚至鞋業全產業鏈,帶動本地就業1000人以上。”
“我們一開始過來就做好長期扎根的準備。”吉美包袋公司總經理田小平說,企業創辦之初,從外地高薪聘請管理人員,同時挑選責任心較強、文化程度較高的本地員工進行培養。目前已完成交接,廠里的小組長都是臨夏本地人,二期項目預計10月份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擴大工人規模。
企業發展信心倍增,臨夏貧困戶也對未來充滿了期待,許多人有了自己的發展規劃。
“我的工資可以補貼家里的開銷,老公的工資就能省下來,我們計劃攢錢開一家拉面館。”積石山特利強雨具公司員工譚芳說,家里一直希望能開個店做生意,如今她有了穩定的工作,每月近3000元的工資使夢想成為可能。
資金支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加速,掛職干部交流增多,營商環境持續優化……10年來,廈門、臨夏兩地已然實現“捆綁式、一體化”發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故事還在繼續……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臨夏 企業 廈門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