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目標能否實現?這個會上傳出眾多積極信號!
人民政協網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李木元) 百濟神州年度品牌學術交流盛會——第三屆百濟神州實體瘤高峰論壇今日在京舉行,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與5萬余名國內實體瘤領域的權威專家、臨床醫生及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的平臺參會,就國內高發癌種的診療現狀、治療策略及前沿進展展開分享與討論,共同探索產學研醫多方聯動的新模式,以推動本土創新醫藥成果早日惠及患者,進一步提升我國實體瘤的整體防治水平。
國內多位實體瘤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產科學系主任馬丁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院士分別在大會上致辭,寄語國內高發瘤種的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以期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規劃中將“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標。
突破現有治療格局,翻開實體瘤“慢病化管理”新篇章
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數達380.4萬例,平均每天約有10400人被診斷為癌癥,其中男女性最常見的腫瘤分別是肺癌和乳腺癌。從整體趨勢來看,國內癌癥的發病數和死亡數持續增加,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中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國家癌癥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大幅提高,以癌癥為主的疾病成為制約健康的重要因素。本屆大會緊密圍繞實體瘤的最新進展,分享當前實體瘤臨床的新觀念和新信息,將為我國實體瘤整體防治水平的提升提供新思路。“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副院長梁軍教授進一步表示:“隨著我國在醫療科技領域的持續創新與本土創新制藥企業的崛起,過往國內對于肺癌、肝癌等瘤種采取跟隨發達國家治療指南的模式,正在轉變為基于亞洲人群基因突變與中國癌譜特征的針對性研究與臨床探索。我們堅信,精準、聯合和多樣化的治療手段將會為腫瘤治療帶來更大突破。我期待著以本屆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增進產學研醫的多方聯動,合力為國內患者帶來更切合中國實際的治療方案。”
圖注:第三屆百濟神州實體瘤高峰論壇啟動儀式
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博士在大會致辭中提到:“新冠疫情期間,從新冠肺炎試劑盒到新冠疫苗的研發,我們已經向全球展示出了中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與自主研發能力。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將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為一家科技引領的本土創新藥企,百濟神州成立十年來始終堅持走自主研發與創新的發展道路。我們期待著與更多臨床專家、科研機構和院校攜手,共同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與全球競爭力的新藥研發系統、臨床診療系統,推動中國本土創新制藥產業的發展,讓中國制藥在中國站起來,走出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注: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博士致辭
“我們相信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制藥的黃金十年,中國制藥將逐漸完成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究和亞太臨床開發負責人汪來博士在發言中表示。據統計,過去十年里,百濟神州已成功將11款藥物帶到臨床階段,其中BTK抑制劑百悅澤?在中國和美國分別獲批上市,抗PD-1抗體藥物百澤安?在中國獲批上市,第三款自主研發的在研藥物PARP抑制劑帕米帕利也已被納入優先審評。目前百濟神州共有70多項臨床試驗在全球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面向下一個十年,百濟神州正在打造自己的第二波研發浪潮。目前公司的早期管線中,有近30款候選藥物,其中8款擁有全球權益。
精準攻克“雙贏”制勝,免疫治療展現更多可能性
近年來,以抗PD-1抗體藥物為代表的腫瘤免疫療法的出現,為肺癌等高發實體瘤的“慢病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填補過往臨床治療的空白提供了新思路。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在大會上分享了免疫治療在肺癌領域的進展和優化探索。他指出:“免疫聯合化療的優化探索進一步提升了免疫治療的獲益,免疫耐藥處理的探索也看到了曙光,聯合抗血管策略或聯合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探索初見成績;更多免疫治療新方向的探索值得期待:盡管肺癌免疫治療與靶向聯合探索之路艱辛,但靶向KRAS G12C的抑制劑可能是個例外。”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王潔教授在大會主持中表示:“我們已看到中國本土研發的抗PD-1抗體藥物如百濟神州的百澤安?在肺癌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為我國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療選擇。”今年5月,由王潔教授牽頭的RATIONALE 307研究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上首次公布了研究數據,通過評估無進展生存期和緩解率,百澤安?聯合化療為五年生存率不足5%的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帶來了治療新選擇。這是目前中國首個、全球第二個成功的鱗狀NSCLC一線免疫治療3期臨床研究。
不僅如此,在前不久剛剛落幕的2020年歐洲腫瘤醫學協會會議(ESMO)上,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牽頭的百澤安?聯合化療用于一線治療晚期非鱗狀NSCLC的RATIONALE 304研究數據首次對外公布,結果同樣令人鼓舞。據悉,百澤安?聯合化療用于一線治療晚期鱗狀NSCLC和非鱗狀NSCLC的兩項新適應癥上市申請已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目前正在審評過程中。百澤安?也成為了全球第二個同時申請鱗癌和非鱗癌一線治療適應癥的抗PD-1抗體藥物。
持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創新藥物引領治療策略再升級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徐兵河教授在大會上分享中國乳腺癌的治療思考和研發進展時指出:“乳腺癌領域中國原創性新藥的研發還在繼續,中國乳腺癌治療臨床研究還在飛速進展。我們期待著更多的臨床專業力量基于中國龐大的患者群體開展探索性的研究,為患者帶來更優的治療方案。”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乳腺腫瘤科主任江澤飛教授在大會發言中介紹:“中國乳腺癌規范化診療指南從引進外國指南、推廣規范化診療,到不斷學習吸收、創新提高,現如今已獨立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指南,完成了歷史性蛻變。今年4月發布的《2020 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集中體現了目前國內乳腺癌治療的成果與未來趨勢,整合國際乳腺癌治療進展與中國特色的探索成果。此外,隨著骨轉移藥物的上市和《乳腺癌骨轉移中國專家共識2020》的發布,也為乳腺癌等惡性腫瘤骨轉移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了標準循證依據,在多學科綜合治療基礎上,納入骨轉移藥物地舒單抗的臨床應用規范,在推動患者獲得理想療效的同時,主動關注整體健康,改善生存質量。”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吳小華教授在大會上分享了婦科腫瘤治療的新策略,他指出:“婦科腫瘤患者中存在很多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但單藥治療總體療效不佳,免疫聯合治療或成為更優的治療策略。目前百澤安?與多靶點激酶抑制劑Sitravatinib聯合治療鉑耐藥復發卵巢癌的研究已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獲益。”而近年來,PARP抑制劑的問世,也展示出其用于治療卵巢癌的優勢。在不久前落幕的ESMO會議上,由吳小華教授牽頭的BGB-290-102研究首次公布了2期研究結果。數據顯示,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在研藥物PARP抑制劑帕米帕利對于鉑敏感復發和鉑耐藥復發的卵巢癌患者,均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獲益,且單藥治療安全性可接受,易于管理,有望開啟卵巢癌Chemo free(去化療)的治療新時代。
編輯:何方
關鍵詞:癌癥 腫瘤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