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對了百姓胃口的微協商
——浙江長興縣政協創新“雙走進”工作記事
人民政協網11月17日電(記者 鮑蔓華 通訊員 吳佳菁)“去年我就參加了政協組織的這個座談會,今年聽說又要開,我主動報名來參加。”10月中旬,浙江長興縣政協在雉城街道召開的“民情收集月”座談會上,北門社區黨委書記費彩紅興致盎然。
吸引她二刷“民情收集月”座談會的是縣政協落實協商成果的高效率。“去年我在會議上提出金陵路高峰期交通擁堵問題,沒過多久就得到了解決。現在路中央裝上了隔離帶,擁堵情況進一步改善。”
近年來,長興縣政協有序推進工作觸角向基層延伸,不斷完善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載體,創新開展“讓政協走進群眾、讓群眾走進政協”的“雙走進”活動,讓政協委員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話家常”,傾心傾力履職為民,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人民政協為人民”。
百姓關心的就是我們關注的
費彩紅點贊的“民情收集月”活動儼然成了長興縣政協的“王牌”活動,也是“雙走進”的創新舉措之一。
每年十月,長興縣政協兵分八路,由副主席牽頭,各專委會主任帶隊,到全縣各鄉鎮部門、基層站所、企業,通過召開座談會、上門走訪等形式,征集各類履職議題和提案線索。每逢那時,黨政領導點、黨派團體集、社會各界征、政協委員報, 圍繞全縣黨政中心大事、改革發展要事、民生改善實事、社會治理難事,匯集各個層面的民意和訴求。
今年參加“民情收集月”活動,費彩紅是有備而來的。
她所管轄的北門社區是長興縣目前老年人集聚最多的小區,她清楚地看到,老年人的生活漸漸與當今社會數字化發展脫節了。“購物、出行方方面面都離不開APP,老年人不掌握這些技能,會寸步難行。”她坦言,經常有老人向她抱怨這些困擾。
“我們可以為老年人開設免費培訓班,輔導他們基本掌握這些信息化設備的運用。”她建議,可以在銀行、商場、車站、醫院等重要場所開設老年人綠色通道,或配備志愿者為老年提供傳統服務、知道幫助等服務。
費彩紅的建議被一一記錄。“我相信明年此時,這些問題一定會有相應的答案。”她高興地說道。
據統計,今年“民情收集月”共征集到各類提案線索233條,重點履職議題72條。按照慣例,這些線索中70%以上都將轉化為履職參考議題。
“群眾關心的,就是我們關注的。”長興縣政協副主席姚根泉坦言,今年已經是開展“民情收集月”活動的第四個年頭,廣開言路不僅匯集了群眾智慧,也讓政協履職與黨政中心大局更加同頻共振、與百姓所想所盼更加同步合拍。
協商“圓桌”擺到百姓家門口
前不久,位于南太湖產業集聚區(長興分區)的白鶴嶺公寓竣工投產,附近企業的外來務工者住進了“新家”。外出務工還有配套公寓,這樣的待遇對于很多住在其中的務工者來說還是頭一回。
其實,“福利”還不止于此。今年8月,依托“民情聯絡站”,一場“請你來協商”基層協商議政活動在南太湖產業集聚區(長興分區)舉行。政協委員、群眾代表、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協商,共同為打造現代化的工業社區出謀劃策。
“工業園區的發展將會集聚大量產業工人和企業管理者,服務業的相對滯后給生活在園區的人們造成不便。建議通過規劃調整,在合理區域增加服務業用地;謀劃建設城市綜合體,布局服務業新業態,構建與產業發展相匹配,與園區員工需求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與此同時,在招商引資方面注意引進服務性企業。”縣政協委員史佳健提出建議。
“近年來,南太湖長興分區全力打造省級一流智能制造產業園,身為管委會一員一直親歷著園區的變化,見證平臺從無到有,形象日益豐滿。但為了留住人才,讓企業和職工安心在平臺發展,我們除了需要考慮食宿等基本配套之外,還要完善文體服務、幼托教育等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以滿足他們的業余休閑生活。”政協委員胡天紅感慨地說。
聚焦健全南太湖平臺區域(村莊集聚點和安置小區)現代綜合服務配套設施規劃建設,委員們結合前期的調研思考積極發言,為充實完善園區建設規劃,推動平臺提檔升級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這是“民情聯絡站”設立以來,政協在一線協商中幫助解決當地實際問題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協商活動進工地、進社區、進農村……為了打通基層協商的“最后一公里”,長興縣政協在委員活動小組的基礎上設立了8個“民情聯絡站”,圍繞區域內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把協商“圓桌”擺到老百姓的家門口、開進項目推進現場。今年迄今為止已先后開展了8場“家門口”的協商活動,累計提出意見建議95條,幫助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雙走進”搭建“雙贏”橋梁
“一直以為政協離我們普通百姓很遠,看來是我想錯了。”說這話的是水口鄉紫筍農家樂的老板,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是因為他見證了一場由政協主席親自示范的急救知識演示。
那是今年5月份的一個周末,政協組織“為民服務月”系列活動——“送衛生下鄉”走進水口鄉茶文化景區,其中一個服務內容就是教授當地百姓和游客急救知識。
人群中,一名中年男子俯身跪地,用標準的動作向大家逐步講解急救要領,他就是長興縣政協主席潘華明。在這一俯身之間,也真正走進了群眾心間。“我們這里人流客流量大,尤其是節假日,免不了會有突發狀況發生,這場急救培訓真的很實用。”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議論著。
依托“為民服務月”,形成了群眾“點菜”、政協“配菜”、委員“上菜”的服務機制,讓老百姓享受到政協提供的“對胃口”的服務。
不光如此,11月,在政協組織的“群眾開放日”活動中,廣大群眾走進政協機關,增進了群眾對政協的了解;9月,舉辦“政協之友社”成立活動,邀請熱心政協事業的歷屆政協委員、社會各界精英定期開展座談、聯誼、調研、視察,凝聚智慧力量,提供智力支持。“能成為首批社員,重回政協大家庭非常開心也倍感榮幸。我會積極參加之友社的各項活動,為服務長興經濟社會發展和推進政協協商民主建設建真言、獻良策。”首批社員也是多屆老政協委員甘劍勇坦言。
“通過這幾年實踐,我們探索形成了為民服務月、民情收集月、民情聯絡站、微信議政群、家門口協商等有特色的‘雙走進’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切實讓群眾感到政協離自己很近、委員和自己很親;委員履職也更接地氣,水平得到提升。同時,黨政部門積極回應,協商成果落地有聲,這份特殊的成績單也贏得了更多群眾的點贊。”潘華明滿懷信心的說,接下來將推動“雙走進”成為常態,切實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作用。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協商 政協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