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決勝2020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山西
【決勝2020】沁水易地扶貧搬遷戶:“有事可做、有業可就、有錢可賺”
人民政協網晉城11月29日電(記者 付振強)一棟棟新型樓房整齊劃一,一件件休閑設施遍布小區……樓頂的顯眼處,四個紅色大字寫著“富茗小區”。
這里是沁水縣易地扶貧搬遷的一處景象。中午時分,午飯后出門遛彎的居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不時傳來陣陣笑聲。
富茗小區門口的衛生服務站。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富茗小區”,名如其實,一副美好生活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沁水縣固縣鄉扶貧站工作人員張娜告訴記者,他們以前的生活比較艱苦,交通不便還沒有暖氣,一家人只能在土地里忙生計,年末算算收入賬,勉強能保住生活。
富茗小區是沁水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共涉及13個行政村36個自然莊,目前已集中安置了204戶669名貧困人口。一年多來,鄉黨委秉承“搬遷不是終點,而是生活的起點”,書寫著易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為搬遷群眾構筑安居樂業的新家園。
如今,搬遷群眾如愿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扶貧車間’也建到了家門口啦!”小區一位居民告訴記者,“搬”出的幸福生活不止如此,現在還“有事可做、有業可就、有錢可賺”。
春暉扶貧智能化出菇基地的扶貧車間。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順著該居民手指的方向走去,記者來到一家名為“春暉扶貧智能化出菇基地”的扶貧車間。這家鄉村辦集體企業,是固縣鄉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產業項目。
種植、倉儲、運輸、加工、銷售……在廠房內的墻壁上,記者看到“我能!依靠勞動去脫貧!我行!嚴把安全創收益!”幾個大字。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搬遷過來居民中,有101人都在此就業,其中貧困戶就業人員54人。
“工廠化白玉菇、蟹味菇,全省僅此一家市場優越,前景良好。”該負責人表示,后續還將組建科研團隊加快出菇參數信息采集、歸納、進行大數據分析,逐步實現全自動數字化生產,同時實現開發菇產品深加工產業和菌渣加工利用產業。“如菇醬,菇脆,菌渣飼料,菌渣有機肥等,進一步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
在基地斜對面,一家服裝企業內的員工正在緊張工作中,他們是經過培訓上崗后的第一批工人。一件件服飾在手中有序成形,日加工可達4000余件。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就地安置就業人員20余人,其中貧困戶10人。此外,還帶動周邊運輸、商貿等第三產業發展,直接或間接吸納周邊勞動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全鄉群眾脫貧增收致富奔小康又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百舒康服裝家紡固縣鄉扶貧車間。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工人們制作的服裝展示。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張艷霞說,自己有幸成為了第一批上崗工人,經過半個月的培訓,她自己一天就能做百余件兒童襯衫。“上班之后感覺蠻好的,沒服裝廠之前,這邊也見不到工廠,在這里工作收入還不錯,離家也近,中午還能回去吃個熱乎飯!”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扶貧 記者 易地